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89部分

“下官以為太祖所言不無道理,洛陽北枕黃河,隔河遙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險峻的伊闕,再南遙峙熊耳、少室諸山;西控崤、函之險;東扼虎牢、黑石等關;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糧食足以自給。故洛陽是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勢要地,這種險要的地理位置比之汴京更具有制內御外的優越條件,想也是太祖當初所看重洛陽的緣由吧!”許宏知道眼前的兩人,一個是前宰相深受皇帝信任,另一個也是協助陛下打理天下事務的副相,他也想探明二人的態度。

“許大人說得不錯,洛陽城是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秦以後又有有東漢、曹魏、西晉等王朝建都於此,號稱九朝古都。也許正因為如此,太祖才有了遷都洛陽之念!”李綱點頭說道,他深知太祖的出發點乃是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

第四百章 遷都之議

李綱和陳遘都是作為進士出身的飽學之士自然也是熟知大宋歷史的學者,皇帝滯留西京不歸,且又將洛陽城打造成了一個繁華似錦、銅牆鐵壁般的堅城,讓他們不由的想起了二百年前曾經在朝中引起波瀾的‘太祖遷都之議’事件……

宋開寶九年三月,太祖趙匡胤西巡洛陽。洛陽夾馬營是太祖出生之地,也是他度過童年時光的地方,數十年戎馬,一直難有機會故地重遊。此時大宋已經統一了中原以至整個南方,實現了自晚唐以來二百多年間中原王朝最接近於大一統的局面。儘管北方仍有強鄰,但開國十六年來,大宋國力日強、國運大盛,所以,在隨行的文武群臣們看來,此次聖駕西幸應該是一次充滿溫情的懷舊之旅。

然而,此次西巡卻並非都是終日宴飲、君臣共歡。太祖突然提出了遷都洛陽,在言談中,趙匡胤屢稱洛陽為形勝之地,居天下之中,流露出欲留居洛陽之意,群臣見皇上興致正濃,不敢掃他的興,當時沒有誰開口進諫。趙匡胤見大家都不反對,以為遷都之事可如願進行,卻不知群臣雖表面不反對,但大多數人仍不樂意遷都。而大臣們的強烈反對也讓太祖滿心不悅,索性在洛陽一住兩個月,拒絕東返開封,甚至提出一遷洛陽,再遷長安。

自古統治者選擇都城主要根據軍事、經濟、地理位置三方面條件來考慮:軍事上要求都城所在地既能制內,又利於御外;經濟上要求都城附近地區經濟發達,能基本解決都城的物質需要。只需少量仰給於遠處;地理位置上要求都城位於王朝管轄範圍的中心地區,或有通暢的水陸交通線路通向四面八方。就地理環境而言。自古統治者擇都大多選取龍盤虎踞、山河四塞、有險可守的形勝之地,很少選擇地勢平坦、難以防守之地。

而開封偏偏就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的地方。它之所以被統治者看中。關鍵在於它處在四通八達的“天下之衝”,交通方便,經濟富庶,有利於“居中御遠”。 開封在戰國時曾為魏都,當時叫大梁,後又改稱汴州。隋朝開通的運河經汴梁入江淮,使這裡成為了鎖控南北水路交通的咽喉。到唐朝中後期,北方藩鎮割據,戰亂頻仍。經濟中心移至南方地區,汴梁則成為南糧北運的必經之地。

五代時期,汴梁先後為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四國之都,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到周世宗柴榮時,汴梁已經擁有三重城牆,城高池深,城內建築規整,道路寬闊,商業繁榮。已頗具帝都風範。太祖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奪取後周政權,所以最初定都開封談不上選擇,只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承襲。

此後再經過宋王朝十幾年經營,汴梁城“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侯,通荊湖之運漕”。而朝中群臣俱在此安居多年,此時提出遷都。確實有動搖國家根本的感覺。何況此時的洛陽由於自唐朝後期開始的連年戰亂,城市破壞嚴重。經濟凋弊不堪,基本上已經失去了作為國都的條件。而事實上,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