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切而改之甚難。和很多剛入行的年輕老師一樣,彩虹喜好時髦的術語:“解構”、“後現代”、“能指”、“宏大敘事”、“細讀”、“厚描”、“陌生化”、“戲仿”“文化資本”、“符號暴力”……動不動就要拿進論文裡說事兒。她對抽象歸納更有偏好:“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瞧瞧,人家黑格爾說得多好、多凝鍊啊。
腦子用力掙扎了幾下,彩虹舔舔乾燥的嘴唇,兵臨城下只好水淹七軍,雖然心虛,聲音要高,調子要足,學術辯論就是打排球,打過來你扣回去:“‘自我’指的是人潛意識的那一面,也就是慾望的層面。”
“同意。”他說,“主體呢?”
“主體和個體是一個意思,就是指自我。”她兩手一攤,“論述的時候我不喜歡重複用詞,所以就變著花樣兒說了。”
季篁看著她,嘆了一口氣。
“噯,你嘆什麼氣?”
“雖然我的專業是文學理論,而你的專業是文學……欣賞,咳咳,從大方向上來說,我們也算是同行。”
“完全同意。”
“那我就不說外行話了,行嗎?”
“啥意思?”彩虹小臉粉紅了,“剛才我說的話是外行嗎?”
“這樣吧。我先問你,主體的英文是什麼?”
“Subject。”
“Subject在語言學上的解釋是——”
“主語。”
“主語在一個句子裡的首要功能是——”
“引導動詞,是動作的主人。”
“很對。那麼你說說看,主體是什麼?”
“人的行動能力,人對自身經驗能夠清晰闡述的能力。”
“那麼,回頭過來,個體的英文是什麼?”
“Individual。”
“我們常說,要相信集體的智慧,不要搞個人主義,是指的什麼?”
“嗯……”彩虹眨眨眼,“是指一個人不能以為自己什麼都行,憑一己之力就可以把事情辦得很漂亮。”
季篁又嘆了一口氣。
“怎麼,又錯了?”
“沒錯,就是缺乏理論深度。換一種說法,換一種說法。”
“個體是指一個人對自我行為和心理動機的一種理想的、浪漫主義的闡發。有時闡發得過了分,不符合實際,那就成了個人主義。”
“多麼聰明的分析啊!可見‘自我’、‘主體’和‘個體’這是三個不同的概念,你自己一下子全分析出來了。很清晰、很透徹。”
“季老師,您是不是特有成就感,特覺得我孺子可教……”
“不敢——”
“我可以進一步問你一個問題嗎?”彩虹笑著說。
“說吧。”
“請問主體和物件究竟是什麼關係?在現實的重壓下,作為主體的我們還能夠行動,還有勇氣闡釋嗎?”
季篁微微揚眉:“當然能。”
“莎士比亞說: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彩虹,這句話的關鍵詞是‘no to be’。人活於世,爭取的不過是一個身份,身份給了你安全、給了你意義、給了你存在的價值,” 季篁淡淡地說,“而你所要做的,是抵抗身份帶給你的種種誘惑。你要勇於not to be。”
有點抽象哦!彩虹怔怔地看著他,腦子亂了,有點跟不上。
“那究竟是一種什麼關係呢?”
“沒有確切的關係,只是一些位置的總和。”
“等等,我們還是在講文學理論嗎?不是物理?”
“比如,你我之間,是一種位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