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家庭。”
“火災事故現場作為新聞報道的背景色,報道的主題是丟了一隻襪子的家庭,當時看了只覺得好笑,可是現在想想,這難道不是現實社會當中的某些輿論現象的寫照嗎?”
許多人看了這條微訊,先是一愣,隨即都恍然。
葉秋說的這個段子,和這一次的事件何其的相似?
富豪捐款多少,明星捐款多少,重要嗎?難道比那些遭遇災難的人是否得到救治更重要嗎?
本末倒置,大概說的就是這個了。
在網際網路媒體逐漸取代紙質媒體,在每個網友都可以是自媒體的年代,似乎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
往往媒體報道的都是最能吸引眼球的,而不是真正需要報道的。
著名社評人姚俊華評論道:“媒體主要功能原本有幾大點。”
“首先是傳播資訊,然後是糾正和監督社會不良現象,協調社會關係,傳承文化,引導大眾,提供娛樂,而時至今日,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媒體,都開始將重點放在了提供娛樂上面。”
“反而其他方面的作用,根本沒有得到體現。”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人們越來越不喜歡關注民生,不喜歡關注那些社會事件,而更加喜歡在這些事件當中,娛樂自我,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媒體有責任引導大眾朝著正確的方向去,而不是僅僅提供娛樂,吸引眼球。”
“天南省特大爆炸事故,原本是新聞的核心事件,才是需要大家關心的事情,可是結果,一個因為這個事件引發的逼捐事件竟然後來居上,媒體不但沒有糾正,反而還推波助瀾,或許我們的媒體人們都應該反省自己,應該捫心自問,你們這樣做,職業道德何在?社會責任感何在?”
其實,這種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潛移默化的結果。
雖然在葉秋的幾條微訊發出之後,讓一些人覺得,好像真的是這樣,一些人覺得憤慨,可是實際上卻並不能解決問題。
葉秋也只是發洩一下自己的不滿罷了,他不是救世主,也不是什麼聖母,他不認為自己真的能憑藉三言兩語就能改變這個現象。
但是起碼,這一次,在葉秋髮聲之後,許多人紛紛點贊支援葉秋的觀點,一些媒體更是直接公開道歉。
關於葉秋被逼捐的事件就此落幕,沒有誰會在這個時候,還再繼續抓著這個事情不放,諷刺的是,不是因為他們真的良心發現,而是因為,此時此刻,這個新聞已經沒有多少人關心了。
哪怕有零星的報道,也不再是關於葉秋捐款多少的問題,反而開始將矛頭指向那些在這次事件當中,渾水摸魚的所謂的慈善機構的人士。
好訊息是,在這個事情之後,點金集團旗下公司遭遇上門打秋風的事情少了很多。
延伸出去,媒體作惡的事情,其實多不勝數,特別是在網際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往往每個人都是一個媒體,進入的門檻沒有了,所以各種各樣的千奇百怪的新聞層出不窮。
輿論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很多時候,大多數網友其實本身是沒有立場的,可是被媒體引導一下,媒體的立場就成了他們的立場。
於是醞釀出一出出令人作嘔,卻又無可奈何的事情。
這一次馮剛又找上了葉秋。
“葉老弟,你說拍一部關於媒體作惡的電影怎麼樣?”馮剛問道。
“媒體作惡?你怎麼突然想起要拍這個?”葉秋一臉疑惑。
“其實我一直都有這個想法,只是沒有付諸行動,一方面是因為,這類的片子,不可能是像我以往的風格那樣,另外一方面,沒有此類的好劇本,輿論暴力,存在已久,但是相關的影視作品卻很少,所以我想是不是可以拍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