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也就是她鎮壓的維新派在兩三年前所做的那些。但是時代已經變了。
我認為,對清政府來說,戊戌維新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機會,但清政府自己沒有把握這個機會,它放棄了。經過八國聯軍之後,慈禧的合法性已經受到挑戰,她再提出新政,很困難。人們所要求的已不止於當年的戊戌維新了,已經不夠了,要做得更多,但慈禧又不願意做更多。所以,政府和社會的矛盾就在增長積累中。
這時康梁一直在海外活動,中國的留學生、新式知識分子也產生了,孫中山在海外組織了同盟會等,經過了短暫的低潮,維新派又開始復活、開始強大了。這裡頭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是1905年的日俄戰爭。大家想想日本和俄國的戰爭跟中國有什麼關係?這場戰爭對中國影響很大,國際事務對國內政治會有影響的,為什麼呢?因為日俄戰爭在中國的領土上陸續打了一年多,剛爆發的時候,中國國內兩派中的維新派就說日本肯定勝,因為日本是君主立憲制,俄國肯定敗,因為俄國是專制之國。但那時更多人認為日本要敗,因為近代以來還沒有出現黃種人打敗白種人的情況,頑固派認為俄國肯定勝。打了一年多之後,俄國大敗,這一下子使中國人認識到,勝利不在於黃種人或白種人的區別,而是在於制度,這是君主立憲制打敗了君主專制。這樣,從前懷疑君主立憲的人,也傾向於支援立憲了。這是維新派從低潮走到高潮的起點。
支援君主立憲的中國人開始只是覺得這個制度能使中國強盛,就支援這個制度,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立憲派也在活動,慈禧沒辦法,就說準備立憲,但她推到了以後,說要先研究,派大臣去外國考察。大臣考察回來後,彙報了各國的政治情況。但這些政治上的建議都沒有實現。不過,她的新政有兩個大成果:第一,1905年,廢除了科舉制度,雖然這時光廢除這個並不夠,但還是值得肯定的。第二,這一點從前人們注意不夠,我現在的歷史觀是比較注重日常生活的歷史。中國人的公共觀念從此有了加強,具體表現在哪兒呢?中國的圖書以前有皇家藏書、私人藏書,沒有公共圖書館,沒這概念。有皇家園林、私家園林,但沒有公園。中國從來就有收藏古董的傳統,私人收藏也很多,但沒有公共博物館。1905年大臣去外國考察發現國外有很多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公園,覺得很好,他們給慈禧的奏摺裡都提到這個。所以最後新政沒有搞政治體制改革,但允許辦公共事業,我覺得這點很重要。最早公園遊園有規定,比如單日男性,雙日是女性。
剛才講到清政府在1905年實行新政,新政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沒有做更多的事情。這時候立憲派和革命派都在活動,革命派要求推翻政府,立憲派要求開國會。對此,清政府遲遲沒有響應。1898年戊戌維新失敗之後,實際這個社會發展的動力已經從體制內地位最低的知識分子移到了體制外的留學生、會黨的身上。當一個社會改革的動力由體制外的人承擔的話,它要求和達到的後果就不是體制內的改革改良,而是一場革命,從根本上把這個王朝推翻。而清政府始終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它自己放棄了最後的機會。1905年後,它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還是沒有動作,立憲派應該說是政府的統治基礎了,多是富商紳士等,他們都主張立憲,而清政府拒絕了,一點權力都不肯讓出。立憲派就組織了很多次的和平情願活動,但清廷還是拒不立憲。到慈禧和光緒都去世了,還是不立憲。
。 想看書來
中國:被延誤的現代化(8)
1911年,已經到了最後時刻了,立憲的聲音越來越強大了。政府說採用內閣制,但內閣出來以後,大家一看,稱之為皇族內閣。按照立憲的規定,皇族成員是不能當內閣閣員的。但清政府的內閣大部分都是皇族成員,那就是搞立憲是假的,實際說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