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絕大多數人都相信是蓄意的,但在相信是蓄意的同時,有沒有可能作為一箇中立者——我們假設不把自己看成中國人,沒有那種主觀感情,純粹做一個理性的,甚至是冷得有點無情的人——來想這件事,在這個事實真相澄清以前,它有沒有誤炸的可能性?或許有。我的意思是說,在思考事情的時候,在下確鑿的判斷之前,我們要想到它的可能性的存在。不能因為熱血一奮湧,就把某一個結論給定死了。因為很多事情你定死了某一個結論之後,等過了三五年、八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之後,你可能會發現你的結論是錯的。也常有這樣的事啊!比如在考古上做的某一個結論,在有更多的地下文物出土之前,我們對某一個文物做出了某一個判斷,認為如何如何。但等新的出土文物發掘出來以後,就把你原來那個給否了。這是實證啊,殘酷無情的,像學術規則一樣是很冷酷,也很嚴格的。
這件事,等以色列的檔案揭秘了,我們或許能瞭解它到底是蓄意還是誤炸。但這個檔案就可信嗎?會不會為了讓人們相信這是誤炸而編的那麼一個檔案呢?而編的檔案,如果我們不加分析,以為這就是正史的歷史檔案,我們不就上當了嗎?我們現在所接觸到的很多歷史檔案,有沒有是這樣編出來的呢?不知道。比如,拿所謂的正史二十四史來說,有學者也早就說“二十四史無信史”啊。這說法從何而來,也就是從這個角度來說的。
下一個例子,有一幅很著名的油畫——我相信大家都看過——《毛主席去安源》,那幅畫非常著名吧?青年毛澤東穿著長衫,手拿雨傘,穿著布鞋,走在去安源的路上。我小時侯也看過,記憶很深刻。2006年7月27日《南方週末》,發表了一篇油畫《毛主席去安源》的畫家劉春華的文章《也談〈毛主席去安源〉的幕後風波與歷史真實》。文章最後有一段編者按。我們從編者所寫以及他提出來的一連串的疑問,可以來想象它背後那種可能的複雜性。
從文學歷史真實看“戲說”與“正說”(6)
編者按說“作為一幅歷史題材的美術作品,油畫《毛澤東去安源》曾經風靡全國,家喻戶曉,出版發行9億多張,創下了中外美術史上的神話。造就這一神話的,不能不說是當年特殊的政治形勢。這幅油畫背後到底有些什麼樣的風波?油畫作者受到了什麼樣的待遇?毛澤東對這副油畫是何意見?對油畫宣傳的降溫是出於何種原因?油畫到底有沒有違背歷史真實?本報4月份發表了萍鄉市兩位黨史專家的文章後,油畫作者劉春華先生披露了他知道的情況;針對劉先生的文章,兩位黨史專家也提出了他們的不同意見。由於年代久遠,又缺乏檔案記載,雙方在一系列問題上的認識,可以說相差甚遠,這是要提請讀者注意的。”
從這些問題就能感到,事情有點複雜。涉及到的雙方各執一詞,而且雙方都有確鑿證據來支援自己。這有點兒像我做“老舍之死”。我採訪到三個打撈老舍屍體的人,他們都說老舍先生的屍體是自己打撈的,且也都能提出旁證——誰誰可以證明是我撈的,甚至還可以提出另外的旁證,比如說老舍遺物當中有一名片寫著是“老舍”,能假嗎?比如說,老舍懷抱著一部手稿被打撈上來,手稿上寫著某部作品的名字,署名“老舍”,能假嗎?似乎都假不了。為什麼能夠這樣呢?這就是歷史啊!
我們來看,這件事的分歧點全在細節上:
第一,關於油畫宣傳的降溫,從作者的角度來說——當初那個油畫剛出來的時候,宣傳得非常厲害,能夠發行那麼多為證。後來宣傳降溫了,為什麼呢?——作者說是因為江青整他,而專家認為是毛澤東對該畫表示不甚滿意,所以降溫了。我們看,今天在沒有查到確鑿的歷史檔案和實證材料、文獻證明的基礎之上,現在能對這兩個說法進行判斷嗎?你願意相信誰?這種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