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的號舍排列鱗次櫛比,極有層次感。可從裡面一看就露餡了,不僅棚頂破漏,考試環境更是簡陋。
也就是這些書生還是秀才,如果會試環境也是這麼簡陋,謝慎懷疑真的有可能出現集體罷考的情況。
逼仄的環境讓人心情煩躁,反正距離髮捲開考還有一段時間,謝慎索性閉上眼睛開始閉目養神。
修身養性,靜氣凝神。
只有做到了心靜才能拿出最佳的狀態,才能寫出最好的文章,才能考出最好的名次。
老實講謝慎對於鄉試的名次並不是太過在意。
畢竟鄉試考完還有會試,會試考完還有殿試。
說一句俗氣的話,殿試的名次才是最為值錢的。其他場次的考試名次都是樣子貨。
畢竟最終進士的名次是看殿試。一甲的狀元、榜眼、探花自不必多說,那是直接進入翰林院的貴人。進入翰林院便相當於進入了大明最清貴的部門,成為了詞臣,其前途不可限量。比清貴,也只有吏部、禮部可以一提,但加起來也不如翰林院拉風。
至於二甲的前十名也很有用,往往可以透過館選成為庶吉士從而到翰林院見習三年。
雖然不能直接選官做官,但三年散館之後那起點比同年同榜那些二甲末等和三甲進士不知高出了多少。
起點高,前程就好,未來的仕途就一帆風順,很可能混個幾年就扶搖直上被當作內閣預備成員培養了。
如果直接選官,看上去積累了三年工作經驗,但硬實力(名次)不如人,一談起來便比那些庶吉士或者翰林編修低了一頭,自己都沒自信了還談什麼競爭上崗?
換句話說,進士的名次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官場新人的心態,這是不可逆的。
所以鄉試的名次與之相比實在不算什麼,考的名次高了也就是說出去好聽一些,在酒宴上有面子一些,並不能給謝慎帶來什麼實際的好處。
當然要是考得一個解元好處還是很大的,至少全省的目光都會落在解元的身上,直到來年會、殿二試前都可以佔據輿論頭條。
名聲在外,謝慎也就有了一些可以佈局的資本,至少以後進入官場不會顯得舉目無親,孤立無援。
當然謝慎也明白,若論硬實力他考取解元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畢竟浙省是科舉四大強省,考試強人實在太多。在這種近乎惡劣的競爭環境下要想力壓群雄奪得解元還需要一些氣運。
比如謝慎碰巧遇到了熟悉的題目,又比如閱卷的同考官非常喜歡謝慎的行文風格。
評判文章高下還是有很大的感性因素的。
若是作的文章狗屁不通自然不必多說,但要是幾個考生作的文章算是一個等級,那評判起來就有意思多了。
有的同考官喜歡文字簡潔清麗,言簡意賅的。
有的同考官喜歡文風奇詭,結構宏大的。
遇到對味的文章將之推薦給大宗師和鴻臚少卿季大人決斷,那不就是氣運了嗎?
謝慎相信自己的氣運,氣運不好的人也遇不到穿越這樣的事。
但他氣運真能好到奪取解元嗎?這可不一定。。。。。。
要想考出好成績,考試的心態最重要。但這又是一個悖論,因為如果你完全放鬆表示你對考試重視不夠,也是不可能考好的。
適當的加壓才是正道。
一百取一,嘖嘖。
謝慎心道這種上榜比例簡直是髮指,尤其是對於浙省這種科舉強省很不公平,許多在別省能中榜的在浙省鄉試只能名落孫山。
故而冒籍跨省考試的事情在大明屢見不鮮,不過那是閒話了,暫且不提。
對於大明朝科舉考試的流程謝慎已經十分熟絡,自然也沒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