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七十四集 商鞅相秦

聶政刺傀,長虹貫日,風雲變色。 關於聶政行刺俠累,另有《太平御覽》所載版本,中為小說家言,附錄於後。 鏡頭閃回,韓國都城。 聶政父親奉命為韓王冶鑄寶劍,過時不成,韓王殺之,當時聶政未生。 聶政壯年,曾問其母:我生父何在? 母親淚如雨下,告訴兒子其父被韓王殺害緣故。 聶政聞此,欲殺韓王,為父報仇。乃學泥塗之匠,混入王宮,詐為工役,尋機拔劍行刺韓王,因被侍衛相阻,未能得手,逾牆而去。 因此避禍深入太山,得遇仙人,授以鼓琴之藝。 七年之後,聶政琴藝大成,不忘刺韓報仇,遂漆身為厲,吞炭變音,再入韓都。 聶政行於市中,鼓琴宮闕之外,因觀者成行,馬牛止聽,聞者塞衢,擁擠不行。 韓王聞而怪之,遂召聶政入宮上殿,使其彈琴。聶政即援琴登階鼓之,並納利刃於琴腹之中。因其琴聲美妙絕倫,韓王聽而忘形,滿朝文武亦都如醉如疾。 聶政彈罷一闕,見時機已至,奮然起身離座,右手抽出琴中利劍,左手持韓王衣領,刺而殺之。因恐被人認出連累母親,於是剝面決眼,自屠出腸以死。 韓國眾卿,無人能辨刺客是誰。 聶政死後,屍體及兇器被懸於城門,並出懸賞告示:有知此人者,賞黃金千兩。 聶政母親聞說,知道必是己子,遂至城門以下,望城上之屍仰面痛哭,口中說道:嗟乎我兒!實乃烈士,今終為父報仇邪? 守城吏聞聲往前,拘問其由。聶母遂對眾人說道:此乃我兒聶政。因我夫被韓侯冤殺,子為父報仇,何其壯烈!因恐累及老母,乃自犁剝面,不使人識。我兒既死,老嫗何愛此身,而不揚吾子之名哉? 乃求放子屍體下城,抱而哭絕,心脈痛斷而死。 持此說者,並謂後世傳有《聶政刺韓王曲》為證。此曲便是《廣陵散》,被後世琴家廣為彈奏。據說後世能得此曲神韻者,只有魏晉竹林七賢之嵇康,死後便成絕響。 事件懸疑:若據此說,明顯有兩處令人似曾相識,如見故人。其一是豫讓漆身吞炭,以刺趙襄子;其二是後來高漸離為秦王擊築,於琴築腹中藏劍,欲刺秦王。此是明顯抄襲,將兩次著名行刺事件雜揉在一起,故謂其為小說家言,不可採為信史。 閃回結束。俠累韓傀既死,韓侯乃拜韓山堅為相。 韓烈侯在位十三年而死,傳子韓猷,是為韓文侯。文侯二年,發兵進攻鄭國,佔領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又進攻宋國,打到彭城,俘宋國君。七年,進攻齊國,打到桑丘(今濟南)。十年,韓文侯去世,傳子哀侯。 韓哀侯二年,周烈王元年,楚肅王六年,鄭康公君乙二十一年。 丙午。魏國攻楚,戰於榆關(今河南中牟西南)。 韓哀侯趁機滅鄭,佔有黃河以南廣闊地區。 鄭國自桓公姬友建國,至鄭康公失國,共歷二十五君,國祚四百三十一年。韓國由此便將國都自陽翟遷於新鄭,故此其後之韓,亦稱鄭國。 原鄭伯子孫遷到今淮陽與商丘之間,以原國名為氏,是為鄭姓由來。 韓哀侯滅鄭之後,得意忘形,日益剛愎自用,濫殺群臣,不納忠言。國相韓山堅素與哀侯不睦,於是乘間弒之。哀侯因只在位二年,又遭臣下所弒,故諡號為“哀”。 諸臣復又共誅韓山堅,立哀侯子若山為君,是為韓懿侯。 此年非但韓哀侯被弒,而且魏文侯薨逝,太子擊即位;同時趙敬侯薨逝,其子趙種即位,是為趙成侯。韓、魏、趙三國同年更立新君,實為湊合巧至極。 趙公子勝兵與成侯爭立,起兵發動叛亂,終被攻破擒殺。 周太史儋過秦西行,為秦獻公所留,請其留秦教子。秦獻公繼而設定櫟陽縣,並且遷都於此,圖謀以此為基東伐,收復當年被吳起所奪佔河西地區。 齊相田午弒其君田剡及孺子喜,自立為君,是為田氏齊桓公。由是引發中原諸侯干涉,燕、魏、魯、衛、趙紛紛出兵伐齊。面對此景,齊桓公田午不甘示弱,奮力抗爭。 因聞魏文侯已死,趙侯發兵襲取中山,自此魏、趙結仇。 魏武侯即位未久,相國翟璜病故,遂拜田文為相。 吳起自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