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蔡城外,淮水之上。
諸將見到車橋,無不驚喜,齊聲向主將崔延伯賀道:此橋隨意沉浮,既可切斷趙祖悅逃路,又使戰船不能通行,將軍奇思,果然妙用無窮。
只因有此車橋,河上船不能行,梁將昌義之、王神念駐紮梁城,便不能夠前進一步。
魏軍主帥李平乘此機會,部署軍隊分水陸攻打硤石,攻克外城。乙丑日,城中糧盡,外面救兵不至,趙祖悅出城投降,終被李平誅殺,盡獲其部眾。
胡太后聞報攻克硤石,詔命崔亮乘勝深入。
崔亮領旨,來與李平商議進軍。
李平卻並不與崔亮商議,立即升帳聚將,持天子劍分派各將,從水旱兩路一同出發,會軍攻打浮山堰。
崔亮自謂在朝中資格無匹,見李平如此目中無人,勃然大怒,乃違抗李平指揮,藉口患病請求撤還,且不待李平回書,就私自率本部撤軍。
李平惱怒欲狂,上書請處崔亮死刑。
胡太后下詔言道:崔亮進退自作主張,違我戰略計劃,雖曾獲小勝,怎免其大罪!然我日理萬機,不輕易殺戮,可任其以後將功贖罪可也。
魏軍兵分勢弱,李平無計可奈,只得引軍北還,以致此番南征又成畫餅。
畫外音:此番南征不成大功,皆因魏營諸路將帥爭其爵位高下,互不聽命之故。崔亮之所以敢抗李平之命,亦因有李崇抗己軍令在先,朝廷亦未處分李崇之故。
鏡頭閃回,補說李崇抗命之事。
字幕:李崇,字繼長,黎陽郡頓丘縣人,魏文成帝元皇后李氏之侄,南宋濟陰太守李方叔之孫,公爵李誕之子。襲爵陳留郡公,拜鎮西大將軍。
孝文帝整頓吏治之時,李崇為大使巡察冀州,任梁州刺史。
齊國犯邊之時,復詔李崇為將軍、荊州刺史,鎮上洛。李崇積極整飭邊戍,宣詔綏慰,每將所掠南齊國人悉數送還。齊國人感其恩德,亦遣還荊州人二百餘口,兩境無復烽火。
李崇治理荊州四年,甚有政績,後任兗州刺史。
兗地多劫盜,李崇令各村建一樓,樓懸一鼓。盜發之處,雙槌擊鼓,四面諸村始聞者擂鼓一通,次聞者以二為節,後聞者以三為節,各擊數千槌。俄傾之間聲布百里,其中險要皆有人事先埋伏,盜竊始發便可擒拿。諸州置樓懸鼓之習,乃自此始。
李崇由此封侯,加封安東將軍,併為副驃騎大將軍。
太和初年,魏高祖南討漢陽,李崇任梁州刺史。巴氐部楊靈珍遣弟楊婆羅與子楊雙率步騎萬餘襲破武興,與齊國相結。高祖授李崇為使持節、都督隴右諸軍事,率眾數萬征討。
李崇槎山分進,出其不意,殲敵大半,進居赤土。楊靈珍遣從弟楊建率兵五千屯龍門,自率精兵一萬進據鷲硤。並在龍門以北伐樹塞路,於鷲硤之口積聚木石,以拒官軍。
李崇命統軍慕容拒領兵五千,從別路夜襲龍門,自率軍攻楊靈珍。
楊靈珍連戰敗走,俘其妻子,繼而攻克武興。齊國鄭猷、王思考率兵救援楊靈珍,李崇又大破之,斬楊婆羅首級,殺千餘人,俘獲鄭猷等,楊靈珍敗逃漢中。
魏高祖在南陽覽表,大悅道:使朕無西顧之憂者,皆李崇之功也。
乃詔命授予李崇都督梁、秦二州諸軍事。未幾,楊靈珍又襲據白水,李崇又率軍破之,楊靈珍遠遁,至此不敢復來。
世宗宣武帝初年,徵李崇為右衛將軍,兼七兵尚書,旋加撫軍將軍、正尚書,轉左衛將軍、相州大中正。
景明三年四月,魯陽人柳北喜、魯北燕等聚眾數萬反叛北魏,圍逼湖陽。
李崇為使持節、都督征討諸軍事,累戰破之,斬魯北燕等,遷萬餘戶於幽、並二州,世宗封李崇為魏昌縣開國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