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不能與隋朝抗衡,或為患邊境。長孫晟當初所獻“首尾猜嫌,腹心離阻”戰略目的,就此達成。
大業八年正月,煬帝下詔誓師,水陸併發,進攻高麗。陸路又分左右兩路各十二軍,共一百一十三萬餘人,號稱二百萬,饋運者倍之。
煬帝親授節度,下達詔命:左十二軍分別兵出鏤方、長岑、溟海、蓋馬、建安、南蘇、遼東、玄菟、扶餘、朝鮮、沃沮、樂浪諸道;右十二軍分別兵出黏蟬、含資、渾彌、臨屯、候城、提奚、蹋頓、肅慎、碣石、東施、帶方、襄平諸道,然後合兵進擊平壤。
每軍大將、亞將各一人;騎兵四十隊,百人為隊,十隊為團;步兵八十隊,分為四團。輜重散兵,亦為四團。日遣一軍,相去四十里,連營漸進,共四十日發完,首尾相繼,鼓角相聞,旌旗縱亙九百六十里。
御營複合十二衛、三臺、五省、九寺,分隸內、外、前、後、左、右六軍,隨後出發,橫亙八十餘里。水路軍由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總帥,出東萊浮海前進,船艦相接數百里。
出師之盛,可謂空前。暮春三月,造浮橋以渡遼水。高麗王率師來迎,隋朝諸軍相繼登岸,大戰於東岸,高麗兵大敗,死者萬計。隋軍乘勝進圍遼東城,煬帝后至,詔赦天下,命刑部尚書衛文升、尚書右丞劉士龍安撫遼左之民,免稅十年,建置郡縣。
開戰之前,隋煬帝反覆告誡諸將:凡軍事進止,皆須奏聞待報,毋得專擅。
遼東城將陷,城中請降。結果等使者馳奏皇帝,批覆詔至,高麗軍民則又固守拒戰。
復說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率江淮水軍浮海先進,於平壤城六十里處大破高麗兵。來護兒因勝而驕,帶四萬精兵直至平壤城下;高麗兵在城內設伏,誘來護兒入城擊之。
來護兒中伏大敗,四萬士卒得以生還者不過數千。
高麗兵追至渡海口岸,隋將周法尚整陣以待,高麗兵退。來護兒還屯海浦,不敢復留應接陸路諸軍;次年六月,返回遼東。
又說於仲文、宇文述等,率陸路九軍三十萬五千人,亦搭浮橋南渡鴨綠江。人馬皆給百日之糧,重不能負。主將下令軍中:士卒有遺棄米粟者斬!
士卒便於宿營之時,皆於幕下掘坑埋之,行至中途,糧已將盡。
高麗欲疲隋軍,一路敗退,誘之深入。隋軍渡過薩水(清川江),離平壤城三十里時,因山為營,不見水軍前來接應。
高麗王遣使往隋營詐降,宇文述考慮士卒疲憊,不可再戰,又平壤城險固,難以攻下,遂因其詐謀而還。
大業八年七月,隋軍還至薩水,高麗王親率大兵自後擊之,隋軍大敗,潰不成軍。及還至遼東城外,只餘二千七百人。
隋煬帝只得命從高麗退兵,將所得高麗之地設定遼東郡。
經此一役,隋朝名臣宿將多死於難,朝中就此人才凋零。先有將作大匠、工部尚書宇文愷,死於往戰途中,年僅五十七歲,諡號為康。繼有大將北海人段文振,遼東之役任左侯衛大將軍,途中身染重病。大業八年三月,段文振死於徵高麗途中。
又有左屯衛大將軍麥鐵杖,始興江口人,遼東之戰時請為前鋒,並對其三子說道:吾荷國恩,今為死耳。我得良殺,汝當富貴。
煬帝命造浮橋三道於遼水西岸,高麗兵至,居高擊之,隋兵不得登岸,死者甚眾。麥鐵杖勇猛登岸,終因人少力寡,與虎賁郎將錢士雄、孟叉等戰死於遼水岸邊。
煬帝詔贈麥鐵杖為鐵杖宿公,使其子麥鐵孟才襲爵,次子仲才、季才並拜為正議大夫。高昌王麴伯雅從擊高麗,返回長安後,煬帝極力褒獎,並以宗女華容公主嫁之。
隋煬帝性格壯烈,終生從不服輸。大業九年正月,大敗之後未過半載,再次下令徵兵,名為驍果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