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兒臣都有一項建議。”
“你說說看。”
“王畫這樣做,是很不合乎法度的。”先貶後揚,否則就會讓李旦起疑心,又說道:“其實主要不合制度的是在韋庶人時期,那些百姓皆是良民,讓王畫遷移走了,甚是可惜。至於去年到今年這批百姓,父皇不要惋惜。這些都是刁民,王畫的死忠,有了他們在,王畫始終有不臣之心。就是王畫沒有不臣之心,這些刁民心中也只有王畫,沒有朝廷,很難管理。依孩兒的建議,不如讓王畫將他們遷移離開中原。還有,冬天將要來臨,這些稱民走的不是吐蕃境內大道,盡是崎嶇之途,冰雪充塞,大多又是山道,艱險萬分。不如讓他們從中原借道,到達偏夷之地。一是物資。為了轉移百姓,王畫給了吐蕃人大量物資,這是助敵長,除己優。”
“但這些物資放在西北呢?西北是四戰之地,雖然王畫鼓勵耕種,使得靈夏等州縣不缺糧食,可是更遠的西域百姓依然缺少糧食。有了這些糧食囤積在靈蘭各州,西域數年可以不為糧食犯愁。就是布料,也可以做為獎勵品,獎勵給戰士,或者給他們做為禦寒的衣服。為什麼要送給吐蕃人呢?這是其一。第二呢,當年姜子牙封於齊,齊有華士者,不臣服天子,也不臣服於諸候,百姓稱他為賢人。太公使人召其三,不至,命誅之。周公責怪齊太公,此乃賢人也,為何誅殺。太公說道,失不臣天子,不友諸候,望猶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棄民也召之三,撫以恩寵,不至,是逆民也。使一國之人效仿他,那麼誰能為國家服務,誰人能成為正人君子?為什麼太公召之三,撫恩也昔日,韋庶人所逼,王畫情有所願。後來幡然悔悟,然助父皇得張正義,身臨險境,平叛諸韋。所以朝廷先撫以恩,以示天下,朝廷厚遇,感化王畫。如果王畫不授,失去道義所在,無人所助,他自己也失去存身之所,為朝廷滅一害。況且這些刁民皆一一到了偏夷海外之所,王畫自己都滅了自己的羽翼呢?”
不但預設王畫移民,反而再進一步,讓王畫從中原借道,減少百姓的死亡率。
可經李隆基這一說,不是朝廷軟弱,而是大義凜然,有理有節。
李旦聽了十分歡喜,看著諸人問道:“諸位愛卿,陛下之意,各位看如何?”
李隆基的人自然開口稱好,其他的人也不敢說什麼,怕激怒王畫。
於是透過。
王畫正在為冬天到來,第三批百姓如何撤離擔心時,就接到朝廷這個詔書。
王畫與朱仝先是愕然,然後相視了好一會兒,猶在夢中,不大相信。
這個詔書來得太及時了,就象到了開飯的時候,發現家中沒有米下鍋,正好有人送來一袋子大米一樣。
但聽到手下將事情前後說了一遍,兩個人都明白,這是李隆基有意送來一份橄欖枝的。現在李隆基十分困窘,更需要王畫的幫助。而且這小子做事越來越成熟,明是幫助王畫,可是在言語處處貶低王畫,責難王畫,讓太平公主等人都抓不倒話柄。
不管李隆基打的什麼主意,反正現在真的很需要,於是立即安排。但這個訊息封鎖起來,不能讓吐蕃人知道,還有七八萬百姓正在吐蕃境內行走,如果知道了怕吐蕃人不安好心。不過開始準備船隻,讓百姓從西傾山的北端進入疊州,然後入蜀,從長江入海。
可到了十月,果如王畫與朱仝所料,李隆基秘密寫來了一封信。
王畫看了信後對朱仝說道:“朱先生,你看象不象《賜尉佗書》?”
漢文帝寫了一篇《賜尉佗書》,派陸賈到南越,再賜尉佗金印。尉佗看了這篇文章後,十分感動,於是寫了《上漢文皇帝去帝號書》,向漢朝稱臣。
這兩篇對答的文章寫得聲情並茂,感人淚下。雖沒有入選《古文觀止》,但金聖嘆在他所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