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如果因為戰事需要而進行擴軍,對外出兵,或使用大型攻擊性武器,必須先透過中華帝國的同意。同時擴軍規模、出兵規摸由雙方協商,而大型攻擊性武器只能從中華帝國購買。不過也規定了,一但朝鮮本土,及其附屬島嶼的安全受到別國侵略,或武裝危脅的時候,中華帝國有義務以各種形式,保護朝鮮的安全。同時朝鮮將江華島和釜山港租借給中華帝國駐軍,以方便在有危險的時候,中華帝國在第一時間出兵保護朝鮮。
在經濟上,朝鮮向中華帝國全面開放義州、海州、南浦、平壤、濟州、清州、全州、光州八處為通商口岸,中華帝國可以在通商口岸開設商館、設領事進行貿易活動,並且享有外交豁免權,而且除了向朝鮮交納三厘海關稅之外,中國的商品在朝鮮國內任何地方,都無需再繳納其他稅務。
另外還有一個付加條件,就是持有中華帝國證明檔案的歐州傳教士可以在八個通商口岸進行傳教活動,但必須有中國籍的傳教士陪同參與。
當然[中朝三約]的簽定,在朝鮮國內也不是沒有反對意見,不僅是在野的洛黨,就連現在執政的原黨內部,也有相當一部份人反對簽定這樣的條約,因為這等於是將朝鮮的大部份主權都讓給中國控制,長期下去,當然是對朝鮮極為不利,亡國滅朝,也不是不可能的。
但幾位執政的大臣元斗杓、宋時烈、宋浚吉等人都十分清楚,現在朝鮮根本就沒有和中華帝國討價還價的資本,簽定條約,朝鮮確實有可能在未來亡國,但不籤條約,朝鮮卻是全馬上就亡國,因此孰輕孰重幾個人當然分得清楚,火燎眉毛,也只能先顧眼前了。
而朝鮮王李淏也明白簽定了條約,至少在自已這一朝,是可以混得過去,至於子孫到了混不過去的那一天怎麼辦,這關自己什麼事,雖然李淏並不知道法王路易十五的那句“我死之後,那管是洪水滔天”的名言,但先顧眼前事,休管曰後難的這個道理,李淏還是懂的。
因此有國君點頭,又有執政大臣贊同,就算是其他人反對也沒有用了,[中朝三約]也就這樣十分順利的簽定了下來。
不過這一來就造成了朝鮮政壇的分化,剛剛掌握了朝政的原黨內部發生了分裂,失勢的洛黨迅速和原黨內部一部傷不滿與中國簽約的官員結合,形成另一股政治力量,朝鮮新一輪的黨爭,也又一次拉開帷幕。
商毅接報之後,也十分滿意,因為[中朝三約]的內容,基本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圖制定,這樣一來朝鮮的政軍經三方面都將受到中國的極大制約,不在具備絕對的自主權,從而也徹底的被梱綁在中國的戰車上。這樣慢慢的埐透朝鮮,等到時機成熟之後,也就可以將朝鮮併入中國。
而對於朝鮮內部的新一輪黨爭展開,商毅並不在意,畢竟條約己經簽定了,只要帝國保持自身強大的實力,朝鮮內部怎麼拆騰都無所謂,相反這樣更好一些,讓朝鮮將精力都放在黨爭上,不斷的進行內耗,那麼朝鮮也就永遠無法擺脫帝國的控制。
不過另一條訊息可就不是好事,這是瀋陽軍區發來的。在十月中旬,瀋陽軍區的吉林軍分割槽接到報告,在黑龍江流域一帶發現一批哥克薩人,侵入到達翰爾族生活的地區,血洗達斡爾族的古伊古達兒村,進行劫掠,燒燬村莊,屠殺並掠虜達翰爾族人近千餘人,並且強佔了雅克薩城。
於是吉林軍分割槽立刻派遣一個團計程車兵出擊,在松花江流域與一支人數約為五百左右的哥克薩軍隊展開激戰,在中華軍強大的火力進攻下,哥克薩軍隊被殺得大炇,當場被擊斃了一百零七名哥克薩士兵,俘虜三十二人,剩餘的敗兵退到了黑龍江上游的呼瑪城堡裡防守。因為中華軍缺乏重型武器,因此並沒有攻城,退回到吉林。
第二七六章 北疆告急
不過在商毅穿越以前生活的時代。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