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刺那件事了。
軍方實權派,這名頭聽上去很嚇人,可實際上,在郭守雲看來,這些實權派根本沒有什麼了不起地地方。如今的聯邦軍方一盤散沙,各地方軍區宛如分封地諸侯,他們架空了國防部與參謀本部的權力,最終使得中央層面上權威蕩然無存。在這種情況下,馬尼科夫死了,莫斯科那邊急著收回他地權力,根本沒人出面去追查真兇,而朝下說呢,做了那麼長時間的實權派,馬尼科夫在他地部隊裡肯定有一大批的親信,可問題在於,他的這些親信地位太低,根本算不上一號人物,因此呢,當老上級遇刺之後,他們或許會些牢騷,但絕不可能跳出來追查真兇,畢竟要不了多久,他們就會迎來一位新上級。作為馬尼科夫的親信,他們這些人會不會在新上級赴任之後遭到排擠,現在都還說不準呢。馬尼科夫在鄂木斯克遇刺,儘管內務部與安全部的調查人員查不出真兇,可對於那些軍方的要員來說,他們都知道這件事是誰做的,毫無疑問,這就是郭守雲做出的回應,他的膽子很大,態度很猖獗,甚至可以說是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從某些方面來看,殺掉馬尼科夫這件事,可以看做是他在挑戰軍方的權威。
說是義憤填膺也好,兔死狐悲也罷,總而言之,在馬尼科夫遇刺之後,聯邦軍方內部形成了一股暗流,一些手握實權的人,打定主意要搞掉郭守雲,不管採取什麼手段,也不管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總而言之,他們要讓郭守雲死,而在這其中,伏爾加河沿岸軍區司令巴拉諾夫就是立場最堅定的一個。
而與此同時呢,軍方內部也有一批人不同意巴拉諾夫他們的主張,這些人認為,郭守雲在遠東的實力過於雄厚,在目前的情況下,硬碰硬的與他對著幹,並不是最佳的選擇,軍方勢力要抬頭,要掌握更多的政治權力,要獲得更多切實的利益,就必須同郭守雲這樣的人展開合作——本身掌握了軍權,如果再獲得龐大的財力支援,那麼克里姆林宮即便是有再多的花招,恐怕也使不出來了。當然,馬尼科夫遇刺這件事也不能不重視,不過重視並不等於報復,如果能理智慧成為同郭守雲談判過程中的一枚籌碼——死了的人反正已經死了,為什麼不讓他的死變得更有意義一些呢?
馬尼科夫遇刺的時候,卡贊採夫就在現場,按道理說,他對郭守雲的仇視心理應該是最強的。的確,在最初的一段時間裡,他的確是一個堅定的“殺郭派”在那段時間裡,他甚至已經考慮好怎麼動手了。不過人的思維方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就在新年過後不久,卡贊採夫在軍方內部的態度,驟然間生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他一改之前的立場,極力主張軍方同郭守雲展開“深層次”的合作,就為這,他與巴拉諾夫徹底鬧翻了,兩人幾十年時間建立起來的交情,在一夕之間便蕩然無存。
作為外高加索軍區的司令員,卡贊採夫的立場絕對不可能無緣無故的生變化,那麼在這一番轉變裡,究竟隱藏了什麼不為人知的東西呢?說開了其實很簡單,死的人就是死了,而活著的人還得活下去,對於死人來說,金錢也好,利益也罷,那都是無所謂的東西了,可對於活人來講呢,這些東西卻是必不可少的。
幹掉了馬尼科夫之後,郭守雲並沒有將這件事拋諸腦後,他也知道,軍方那些人不可能輕而易舉的放過他,再者,受這件事的影響,軍方那很有可能會進一步走向團結,而這樣的結果,顯然也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正是考慮到這些問題,郭守雲趁著新年的工夫,送給了卡贊採夫兩份大禮:十二億美元的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