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部分

的表現。那麼,不要先以惡意去推測別人,該如何防止別人的惡意(以欺騙為例)呢?比如有弟子就向王陽明提過這方面的擔憂:“人情詭詐多變,如果用誠信應對它,經常會被它欺騙。很多騙子行騙成功就是利用了人們的厚道和誠信。但是,如果想不被騙,必須事先能察覺,可事先察覺的前提必須是把每個人都當成潛在的騙子。可這樣就違反了孔子‘不要預先猜測別人欺詐自己,不要預先揣度別人不誠實’的忠告。也就是說,我這樣做,就把自己變成了那種不誠實、不厚道的人了。”

王陽明告訴他:“這是孔子針砭時弊而言的,當時人們一心欺詐別人,做不誠信的事,而深陷於欺詐和不誠信的泥潭中;還有人不會去主動欺詐別人,但是缺乏致良知的能力,而常常又被別人所欺詐。孔老夫子並非是教人事先存心去體察他人的欺詐和不誠信。只有心懷不軌的人才事先存心,把別人看成是騙子。可即使他時刻防備,也很難不被欺騙。原因很簡單,他把別人當成騙子,就證明他也是騙子。他總是防備別人,心力交瘁,偶一疏忽,騙子就乘虛而入了。”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苦下致良知的功夫,就可以避免被人欺騙,更可以避免別人的攻擊。問題是,攻擊和欺騙的主動權不在我們手中,而在對方的手中,比如楊廷和,他即使知道王陽明沒有把他當成壞人,也不會撤銷阻撓和攻擊王陽明的行動。

王陽明絕不能來中央政府,這就是楊廷和給他自己和他所控制的政府定下的基調。楊廷和和王陽明結怨已久。王陽明當初在江西剿匪,不停地給王瓊寫信報捷,信中隻字不提內閣,楊廷和這位首輔面子上當然過不去。王陽明在這件事上做得的確有些失誤。人人都知道,他王陽明雖然是兵部推薦的,但內閣位於兵部之上,王陽明至少應該提一下內閣才對。另外,楊廷和在思想修為上和王陽明也是水火不容。所以楊廷和對臣僚們說:“皇上要王陽明來京肯定是尋找外援,王陽明的主張必然和我們的相反,所以他絕對不能來京。”

有人認為王陽明來到京城後無依無靠,他的弟子都聚集在政府下層,無關大局,楊廷和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了。

楊廷和嚴肅地指出:“王陽明非同小可,不說他那野路子的學說,只看他在江西短時間內建立的軍功就能說明這是個狡詐多端的人。這種人,不能讓他來京城。”

其實,楊廷和還有一點忌諱沒有說,那就是,王陽明和王瓊的關係非常密切,他擔心王陽明來京后皇上會重新重用王瓊。

他對朱厚熜提出自己的意見,朱厚熜的娃娃臉陰沉下來:“我是皇帝,任用一個人還需要你的許可?”

楊廷和吃了一驚,他發現皇上對他的不滿已溢於言表,不過他明白皇上對他的不滿還只停留於言表,他說:“先皇才駕崩,此時不宜行封賞之事。”

朱厚熜跳了起來:“這是哪門子規定?”

楊廷和是法律方面的專家,這種規定他隨時可以找出一百條。他就站在那裡,看著地面,彷彿地面有法律條文一樣,滔滔不絕。

朱厚熜發現在這方面他遠不是楊廷和的對手,擺手示意他停下。他知道自己這次請外援的行動失敗了,但他還抱有一線希望:“我是皇帝,君無戲言,如今已宣王陽明來京,難道要我食言?”

楊廷和早已為他想好了王陽明的結局,這想法是非常隨意的:可讓他返回江西南昌,繼續擔任他的江西巡撫。

朱厚熜深深地鄙視起楊廷和,因為這實在不是對待一位功勳卓著的高階官員的態度。可楊廷和眼睛盯著他,一眨不眨,這讓他如芒刺在背。

必須要扳倒楊廷和!這是朱厚熜當時最真實的想法。但現在,他只能忍耐:那就按你的意思去做吧。

王陽明走到錢塘,楊廷和的聖旨來了:國喪期間不宜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