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江青反革命集團,表示堅決要保護*同志的決心。1974年,文化名人夏衍在獄中,模仿清代《剃頭》詩寫了《整人》詩:“聞道人須整,而今盡整人。有人皆可整,不整不成人。整自由他整,人還是我人。試看整人者,人亦整其人。”揭露了“*”中*、“四人幫”整人的社會現實,反映了作者處逆境而達觀、灑脫的心態;同時說明這些蓄意“整人者”絕沒有好下場,覺醒了的人們也將“整其人”,叫他們永世不得翻身。
“*”之後,大文豪郭沫若在悼念被*致死的阿英同志時,寫了《詠臭老九》的打油詩:“你是‘臭老九’,我是‘臭老九’。兩個‘臭老九’,天長又地久。”發洩了對“四人幫”殘害知識分子的憤懣之情。
打油詩是作者對現實社會、現實生活假醜惡的感應,當然也有對真善美的歌頌,但主要的是前者而不是後者。任何社會、任何時代,只要有可笑可恨之事,就會有幽默風趣、冷嘲熱諷的打油詩應運而生。正因如此,往往容易引起執政者敏感,有些人甚至對號入座,從而對打油詩進行打壓、禁錮!在此,本人強烈要求這些人,請正確對待打油詩(順口溜),注重其文學藝術價值,牢記毛主席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雙百方針”,給打油詩(順口溜)一席之地,讓中國式的幽默得以發揚光大!
引用本文,請做好以下連結:///gy。qy。htm
“順口溜”詳解
近一、二十年來,有一種語言現象在中國非常盛行。無論是領導幹部還是普通群眾,許多人都能隨口來上幾句。比如表現自己或他人在餐座上的英雄氣概,酒徒們振振有辭: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感情厚,喝個夠;感情鐵,喝出血。比如形容個別領導幹部腐化墮落,社會上一時流傳:喝白酒一斤兩斤不醉,下舞池三步四步都會,打麻將五夜六夜不睡,玩女人七個八個不累,收禮金成千上萬不退。
這種語言現象,老百姓一般喚作“順口溜”。何謂“順口溜”,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指“民間流行的一種口頭韻文,句子長短不齊,純用口語,念起來很順口。”我們以為把當代流行的這種語言現象稱作“民謠”可能更為貼切一些。所謂“民謠”,即“民間歌謠,多與時事政治有關”。如此稱說,以為有如下理由:一是它來自民間,又在民間廣為流傳,實乃“民”之家族成員;二是現今的這些“順口溜”主要是反映諷刺社會的諸多不良現象,多與時事有關,在褒貶意義上有鮮明的傾向性,與“民謠”定義相吻合。所不同之處突出在一“新”字上。由於這類民謠主要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出現的現象,是伴著中國改革開放而興起,是新時期的“語言產物”,且方式上有其獨特性——人們只是口頭說講,而不以音樂的形式唱誦——因此,我們冠以一“新”字,謂之“新民謠”,以示區別傳統民謠。
當代中國“新民謠”所以如此“發達”,除了深刻的社會原因之外,其載體——語言——形式的特點也是“功”不可沒的。從上述所舉的眾多例證來看,新民謠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易於上口,悅耳響亮,好念好記,且幽默詼諧,生動形象。正因為如此,新民謠傳播起來快速、廣泛。從語言運用的角度來看,新民謠從語音、語法到修辭都表現出一套完善的系統特色。
1.語音方面:新民謠在語音形式上的最大特色是“押韻”。由於民謠非一般的口頭說話,因而同詩歌、曲藝和唱詞等一樣,或多或少要講究一點韻轍,這樣人們聽起來就悅耳和諧,念起來才順口易記。如新民謠“50年代全民鍊鋼,60年代全民度荒,70年代全民下鄉,80年代全民經商”每句最後一個字都是同一個韻母,是極標準的押韻形式,加上句式排列整齊,念起來覺得特別響亮動聽,如果換成無韻的同義手段表達相同意思,比如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