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道賈淞堂說起,老道當年被賈父悄悄送走後,並沒有躲入山林,而是改名易姓繼續遊走於世俗之中,做的是懸壺濟世的老本行,行的是青苔鋪面的巷間路,進的是布衣黔首的單邊門,吃的是蔬食飲水的百家飯,那時候的日子過得雖苦,卻有著苦中作樂的味道。
一日,老道坐在街邊為人看病,卻不知一位老者已經觀察他許久,等到他收攤準備回破廟歇息,老者上前與老道攀談起來,一席話說得兩人都感到相交甚晚,回到破廟又是一晚上的秉燭夜談,最後這位老者做出了一個決定,將老道引入了三山五湖學宮,就這樣,憑著一手精湛的醫術和對世事看法的通透,老道很快就名聲鵲起,擁有了坐上臺階授課的資格。
一直等到那位老者離世後,老道也是看透了人世的浮沉,毅然離開了學宮。直到鄒易這一次外出歷練,為了讓徒弟增長見識,這才再次回到了學宮,送上名帖後,賈淞堂這三個字將整個學宮都轟動了,那些遠在千里之外的學宮弟子都緊趕著前來拜見,先不說他的學問有多豐富,單單這輩分也值得他們恭敬了,直接奉為了人師。
無奈之下,老道直接爬上臺階,卻是沒敢坐在人師階,而是往下走了一層,一連講了三天課,這三天,鄒易也是聽得心曠神怡,對老道,對三山五湖學宮多了幾分另眼相看。
第37章 三山五湖(二)
三山五湖學宮,沒人知道創始人是誰,只知道這學宮的歷史悠久,差不多是和三皇一個年代的,甚至更早,歷史上鮮有三山五湖學宮的記載那是因為學宮從不參與世俗間的權力鬥爭,一直保持著超然的姿態站在世俗之巔,默默的觀察著人類的發展與進步。
在三山五湖學宮中,三山分別代表的是三個學派,也可以說是三種類別,三種勢力,蓬萊代表的是畜,也即妖修,那個年代是有妖修一說的,妖怪並不可怕,和人沒有任何區別,同樣可以有智慧,可以學習,可以修煉,可以成為大能;瀛洲則代表的是道者,也即現在所謂的修道之人,這一類人的心性比較淡薄,喜歡遠離人世,親近自然,追求的是長生;而方丈代表的則是佛家,普度眾生、大慈大悲、因果迴圈,這一類人究其一生只為轉世輪迴。
在三山五湖學宮中,住在哪座山所代表的就是這人所信奉的學派,像鄒易說的瀛洲,那便是道者,信奉道家學派,像老子、莊子也都是住在瀛洲道家學派的門人。
這裡的五湖分別代表的是仁學、義學、禮學、智學和信學,因為這五種精神的延續,在三山五湖學宮中漸漸發展出了五個學堂,凡是拜入到三山五湖學宮的人都會被考察心性,然後分別歸入五個學堂,所謂五湖之內皆兄弟便是由此得來。
當然這中間也出現過分裂,秦始皇便是其中的一個例子,秦始皇在趙國為人質的時候機緣巧合下拜入了三山五湖學宮,住的正是瀛洲山,喝的是智湖的水,不過後來回到秦國,隨著權力的劇增,漸漸違反了學宮規定,利用學宮的力量一統了六國,到這時三山五湖學宮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不得已將整個學宮由明轉暗,逐漸消失在了世人眼中。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為了尋找三山五湖學宮,打探三仙山的訊息獲取那傳說中的長生不死仙丹,一時間開始大肆批捕文人墨客,甚至於做出了焚書坑儒的駭人舉動,這一切都是為了逼迫學宮現身,但有了前車之鑑,加上看穿了秦始皇的野心,所以至始至終三山五湖學宮都沒有露臉,不得已,秦始皇為了獲取那長生不老的仙藥,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手下前往東方找尋瀛洲山的訊息。
再說近一點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中的幾位領袖實際上便是從學宮義學堂中出來的門人,那是的他們已經不能滿足口頭上的表述,希望能夠透過實際行動改善整個社會的生存環境,正因為有了秦始皇的前車之鑑,學宮在得知門人又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