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部分流民向西,逃入涼州。
漢中郡雖然富饒,但是地狹人稠,而關中流民有數十萬之眾,小小漢中郡立刻人滿為患,如果難民長期滯留,漢中很有可能會成為新的災區。
流民們都知道區區漢中養不活他們,於是把目光投向了地廣人稀號稱“天府之國”的蜀中。朝廷起初打算封鎖劍門關,阻止流民入蜀,但是這一政策執行得並不堅決,在受命去漢中處理賑災的侍御史李苾上書替流民求情之後,朝廷就對流民入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於是數十萬關中流民湧入蜀中一住就是好幾年。
元康八年(公元298年)年底,朝廷(當時還是賈皇后主政,張華輔政)終於意識到僅憑關中地方軍與趙王、梁王那些皇親貴戚是不可能平定關中的,於是派出積弩將軍孟觀,率領中央禁軍去關中戡亂。
次年(公元299年)春,孟觀在雍州扶風國的中亭川與氐族叛軍發生遭遇戰,此役生擒齊萬年,長達三年的叛亂就此平息。隨後朝廷改派年輕的、並且素有賢名的河間王司馬顒出鎮關中。
關中雖然恢復了平靜,但是關中流民心有餘悸,同時貪戀蜀中的安逸,不願意返鄉,而當時中樞政壇動盪,賈皇后正步步緊逼要置皇太子司馬遹於死地,洛陽人人自危,根本無暇顧及那遙遠的、被大江群山阻隔的、蠻夷充斥的西南邊陲。於是這數十萬流民繼續在蜀中乞食,與蜀中原住民摩擦不斷,積怨越來越深。
又過了一年,到了永康元年(公元300年),真正的多事之秋開始了。先是賈皇后殺愍懷太子,然後是趙王發動兵變,大肆清洗朝堂。這一清洗惹出大禍,賈皇后的姻親、時任益州刺史的趙被調回洛陽任職,但趙懷疑這是請君入甕的陷阱,因懼生變,竟舉兵造反,他殺死了繼任的益州刺史耿騰與西夷校尉陳總,打算學習劉備割據蜀中。
趙的叛變發生在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年末,當時趙王正在洛陽忙著篡位,他匆匆任命梁州刺史羅尚為益州刺史入蜀平叛,然後就無暇多顧了。
羅尚於是領著一支七千人的軍隊穿越劍門關,他抵達成都時已是永寧元年(公元301年)三月。當時趙已死,不過羅尚並無尺寸微功,殺死趙的是關中流民領袖李特、李流兄弟。
李氏兄弟原本是趙的爪牙,趙能夠反叛成功,依仗的就是李氏兄弟手中的關中流民軍。李氏兄弟有五人,老大李輔、老二李特、老三李庠、老四李流、老五李驤,其中以老三李庠出力最多,殺耿騰殺陳總都由他親自操刀,替趙立下汗馬功勞。沒想到趙不足以成大事,還沒過河就想著拆橋,他忌憚李庠功高難賞,將其誘殺。李庠一死,趙就與關中流民反目成仇,李特領著流民軍攻入成都城,趙倉皇出逃,結果被家僕出賣,死於半路。
李特消滅趙之後向羅尚投誠。羅尚見流民軍人多勢眾,留在蜀中必有後患,於是催促流民返鄉,雙方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後約定讓流民再在蜀中待半年,等秋季谷熟,有了資糧之後再啟程。
當時中原鼎沸,趙王在永寧元年年初篡位,引發轟轟烈烈的勤王運動,殺個流血千里,死十萬,傷者倍之。關中流民看家鄉烽火未熄,都不願意返鄉。一轉眼到了七月,羅尚頻頻催促流民啟程,流民以秋汛方盛、秋糧未收為理由,請求延期到冬季。羅尚覺得這個請求很難令人接受,雙方談判未果,猜忌越來越深。此時廣漢郡太守(注:廣漢郡,隸屬於梁州)辛冉等人眼紅流民的財物,企圖殺流民冒功,同時劫掠流民的財產,他與梓潼郡太守張演(注:梓潼郡,隸屬梁州)在境內大設關卡,勒索過往流民。
廣漢、梓潼兩郡是蜀中的北方門戶,著名的劍門關即在梓潼郡境內,這兩郡一封鎖,數十萬關中流民就被困於蜀中,呈甕中捉鱉的態勢。流民們大為恐惶,紛紛投靠李特兄弟尋求庇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