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發展。為了保證國家的發展,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措施。
“為了使國家不再進口小到鉛筆、大到飛機等商品,必須建立自己的工業”,這就是為什麼最終放棄新經濟政策的原因。因為商人根本不可能為國家創造一個強大的工業,他們根本就不準備投資,他們把自己的收入變成了外匯。
即使是列寧,他也不認為在新經濟政策期間,可以允許全國工業都脫離國家控制(這點和改革開放相吻合)。
列寧的觀點是,資本必須出於國家的控制之下。這是最主要的一個觀點。
在國內戰爭以後,要想發展經濟,沒有其他的路。蘇聯在當時不可能發展市場經濟,因為沒有市場。
但是,列寧忽略了一點,他沒有估算到戰爭這麼快就燒到了蘇聯的家門口。
但是斯大林想到了。
為了不讓蘇聯遭到向那時的中國的處境,斯大林決定優先發展重工業,軍事工業。其主要目的顯而易見:防範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的入侵。
193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的工業生產總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在十年的時間裡,蘇聯建立了6000多家工廠,工業產值年均增長幅度全部超過20%,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的超高速經濟發展。
然而他的弊端非常之大,以至於每個蘇聯的領導人包括斯大林在內,都想對他進行改革,但是每次改革要麼就是回到原來的路子上,要麼就是走到半道上又回來,或者是改革全盤失敗。
然而,這一切都是必須的。
當時的蘇聯正面臨著德國和日本法西斯的攻擊,如果還是按照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一步一步的來的話,德國來得及,蘇聯來不及。
如果沒有兩個五年計劃,沒有鋼鐵聯合體,那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就不可能取得勝利。二戰再次說明了一點:工業能力決定戰爭的勝負。
舉個例子,1942年蘇聯生產坦克總數高達2萬輛,同期的美國3萬輛,而德國僅僅8000輛而已。即使是在戰爭最艱苦的1941年,蘇聯飛機產量仍然是德國的兩倍。
可是,二戰結束後,斯大林並沒有採取新經濟政策,而是繼續使用強力的計劃經濟使蘇聯經濟恢復到戰前的水平。然而,恢復到戰前水平後,斯大林就再也不想對這個政策進行改革了。原因很簡單:他嚐到了甜頭。
雖然斯大林——蘇聯模式現在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但是在不久的將來,它卻成為蘇聯經濟停滯的毒瘤。
勃列日涅夫曾經搞了一個“新經濟體制”,然而也同“布拉格之春”同歸於盡了,至此,蘇聯的所有改革都沒有成效。
可是,此時的蘇聯雖然病重,但只要對症下藥,還是可以挽救的。然而,戈爾巴喬夫這個醫生雖然發現了蘇聯的病根,但是他卻為蘇聯開出了一劑致命的毒藥。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為什麼失敗?
急進,是蘇聯領導人的一個通病。在新的體制沒有建立起來的時候,戈爾巴喬夫就打破了舊的體制,導致經濟混亂。然而戈爾巴喬夫卻想用“政治改革促進經濟改革”。可是令人們沒有想到的是,戈爾巴喬夫的“*政治”就是在西方各國沿用了幾百年的議會制度!!!
很可惜,由於蘇聯的官僚和蘇聯共產黨的*,加上工資低,民眾已經不信任共產黨了。為人民的利益服務的政黨卻得不到人民的信任,蘇共的失敗已經成為必然。
四、其他各國(包括中國)的因素
西方各國為了對付共產主義,可謂是孫悟空使出了七十二變——渾身的解數,先是武力入侵,然後是經濟刺激,最後是軍備競賽。
蘇聯的核武庫裡存放著令大洋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