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周昱芳慌忙地答道:“啊?對……呃,不對……”在察覺出不對之後,她連忙矢口否認,只是這種自亂陣腳的行為,已經坐實了鍾石心中的猜想。
這份合約的交易對手若是滙豐銀行,若日元到時候上漲,滙豐就要承擔相應的損失。基於標的金額如此巨大,日元只要上升到109日元兌換1美元的匯率,滙豐就要承擔不小的損失,儘管現在的匯率還停留在112:1左右。
這個自然不可能,那麼最有可能的是某個日本出口企業以美元結算做了一筆生意,為了規避匯率上的風險而在場外市場尋求套期保值,反正現在日元走低,正好賣出一份看多期權。要是到結算的時候日元兌換美元高於110:1,那麼他就在市場換匯,若是日元升值了,就以110:1賣出去,無論如何對日本企業都將徹底規避了匯率上的風險。
只是鍾石所說的並不是上面的兩種情況,而是最狠的一種情況:有人在市場上買了一份看空期權(b),即在2月15日以110日元兌換1美元的匯率賣出1100億日元的權利。如此一來,作為撮合雙方交易的中間商滙豐,就處在一個穩賺不賠的地位。
如果到時候日元貶值,那麼賣出日元的一方以市價買入1100億日元,然後執行期權以110:1的匯率賣給滙豐銀行,賺取相應的差價,而鍾石一方則不可能選擇執行,這樣一來就白白損失了期權費。而日元升值,則鍾石執行期權,以110:1的匯率買入1100億日元,然後以市價拋售出去。相應沽空的一方則損失期權費。
這麼一來,無論是日元升值還是貶值,滙豐都難免落到一個損失的地步,但商業銀行是何等的精明,怎麼會做這種虧本的交易呢!最有可能的是,在撮合這兩份合約的同時,滙豐最有可能再擬出兩份方向不同的期權合同,將風險完全對沖掉。
這兩份合約是這樣的:設計一份看多合約,即在2月15日以110日元兌換1美元的匯率買入1100億日元的期權(c),這份合約對沖掉的是賣出日元一方的合約。到時候滙豐方面就能對沖掉因日元貶值帶來的風險。同時設計一份在2月15日以110日元兌換1美元的匯率賣出1100億日元的期權(d),這份合約是為了對沖鍾石這份合約,當日元升值的時候,他們就能以約定的價格賣給鍾石1100億日元。
當日元貶值的時候。被執行的是期權合約b和d。滙豐透過執行合約d賣出由合約b而買入的1100億日元。兩者相互抵消。當日元升值的時候,被執行的是期權合約a和c,滙豐透過執行c合約而買入1100億日元。然後賣給鍾石,如此一個迴圈,滙豐就完全規避了來自匯率上的風險。
在這個過程中,滙豐因為持有兩張分別是看多和看空的期權,賣出兩張標的金額、交割時間相同的期權,因此在執行的過程中完全沒有風險。而整個交易的標的金額達到了40億美元,這也是為什麼場外市場的交易額那麼大的原因。
整個交易過程並不複雜,但滙豐靠什麼賺錢?奧妙就在期權費上,作為美式期權,定價並沒有一個嚴格的標準,全憑交易雙方的心理價位。滙豐持有的兩張期權費即便是談到499萬美元每張,如此一來他們賣出的兩張期權收取了1000萬美元的期權費,而買入的期權則花費了998萬美元,中間2萬美元的差價就穩穩地落入他們的口袋。
除了期權費之間的差額,還有交易擔保的部分,因為很少有人或機構能夠一次性拿出十億美元的現金,因此商業銀行可以提供擔保,這又是一筆費用,除卻擔保費用外,所借出的資金即便是隔夜,也有一筆不小的利息。
這裡最狠的是“若選擇短期貸款,需支付盈利的10%作為該筆交易的擔保費用和佣金”,即無論是日元升值還是貶值,獲利的一方都要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