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十萬兩啊。”
俞宛秋忍不住腹誹:原來我那便宜爹是個大貪官!難怪清朝有人作詩諷刺:“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蘭姨對房契和地契也大大存疑,認為一共才四張實在太少了,還提起舊話:“太太臨終前給二老爺的可不只四張,我親眼看到的,那麼厚一疊。”
言下之意,沈娟把大部分家財都給了孃家,留給庶女的並不多。
要是宛秋是真正的俞宛秋,也許會有點想法。可她不是,她是來自現代身無分文的何小慧,她佔了人家的身體,還得了這麼多意外之財,已經喜出望外了。有了這些財產,再結合當時的物價水平,即使她們六個人坐吃一輩子也不會山空了。
之前所有的擔憂鬱悶一掃而光,俞宛秋摩拳擦掌地說:“把這些先收起來,然後喊她們進來打包行李,我明天就去向老太君辭行。”
二太太是當家主婦沒錯,但沈府中真正的權威是老太君,即便俞宛秋先跟二太太辭行,照樣要被領到老太君面前,因為這是大事,二太太根本不敢做主。
古代的人極重家族聲望,不管沈府的人暗地裡如何鄙棄俞宛秋,真要趕她出門又另當別論了。俞宛秋名義上是沈府的外孫女兒,又是尚未及笄的弱齡孤女,既然不遠千里投奔而來,說明外面再無別的親人。以偌大的威遠侯府,竟然容不下一個小孤女,讓人家流離失所,對素以惜老憐貧著稱的沈氏家族的聲望,以及幾位沈大人的官聲,都多多少少有些妨礙。
說得難聽點,他們情願俞宛秋因為受不了閒言閒語而病死在沈府後園,也不願放她出去。俞宛秋若因病而死,他們可以好好安葬,還能落個義養孤女、善始善終的好名聲,就像當初死在山水園的那位孤老一樣。
——把人物稱謂做了一些調整,沈鶴夫妻是沈府第二代,故稱二老爺和二太太,因為沈府第三代中也有不少子弟成家立業了,他們的妻子才稱某奶奶
第一卷 侯府寄孤女 第七章 因緣巧合
主意打定,俞宛秋第二天就去了老太君所居的樂壽堂。
威遠侯府佔地很廣,從後面的山水園到前院的樂壽堂要走好一會,而樂壽堂還只是居中的房子,屬於侯府主院西路三進房屋中的第三進。至於俞宛秋所住的地方根本不在主院範圍,屬於侯府的後花園。
西路第一進房屋,正房住著現任威遠侯沈鵬,東廂住著沈鸛一家人;第二進住著沈鶴和沈鷗兩家人;第三進的正房便是老太君所居的樂壽堂,兩邊廂房住著兩位老姨太太。
從房屋的分配上也可看出古代社會的嫡庶、長幼之別,沈鵬是嫡長子,所以承襲了威遠侯爵位,住了第一進清晏館的正房。二弟沈鶴雖然辭官在家,可他也是老太君所生的嫡子,不僅掌家理財,還住了第二進寄暢居的正房。三弟沈鷗是妾室所生,即使已做到了從三品的督察院副督御史,在家裡也只能住廂房。據說沈鶴幾次要把正房讓給沈鷗,沈鷗哪敢僭越?姑且不論庶出,論排行他也是弟弟。
俞宛秋初進府時,因為身體極差,需臥床靜養,老太君特地讓人傳話,不要她請安。她一來有孝在身,二來也怕過病,便也知趣地不在樂壽堂露面。直到病徹底好了之後,才每逢初一十五去應一下景。
蘭姨對此頗有微詞,覺得姑娘不夠殷勤,若能每天請安,討得老太君的喜歡,在沈府的地位必能得到改善。
可惜俞宛秋是從現代穿越過去的人,實在厭煩每天磕頭作揖那一套。何況她也不認為每天請安就能改善地位,說不定還會適得其反呢,因為她有種感覺,老太君並不樂意見到她。
其實稍微分析一下就能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俞宛秋的嫡母沈鵑是老太君的獨生幼女,說心頭肉都不過分,沈鵑嫁給俞慕凡是地地道道的下嫁,嫁了之後就離開京都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