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鈺一直憂心忡忡,心中始終縈繞著一個可怕的疑慮:大臣們是否會暗下毒手,取他性命?
畢竟這種事情在明朝中後期時有發生,更諷刺的是,歷史上的朱祁鈺本人正是命喪於大臣之手。
不然一場病,怎麼會要了朱祁鈺的命。
太醫給他治病不是越來越好,而是越來越差。
相比之下,歷史上的那位朱祁鈺性格較為溫順,順從聽話。
而自己卻截然不同,剛剛抵達京城便與大臣們較起勁來。
接著便是那場補徵稅風波,讓大臣們背後的家族以及其他士紳大族遭受重創,損失慘重。
其中一些家族甚至慘遭滅門,這無疑是一記沉重的打擊。
此外,建立運糧隊、開發海南等舉措,對於江南士紳大族而言,絕非好訊息。
而開放海禁、放寬商業限制,同樣令他們坐立難安。
因為他們深知,朱祁鈺此舉無非是為了增加稅收,而這些納稅的重擔最終將落在各地計程車紳大族身上。
畢竟經商他們是做得最大的。
在過去,由於明朝實施禁海政策並抑制商業發展,表面上看商業並不繁榮。
因此每年的商稅收入僅有區區十四萬兩左右,實在是微不足道。
然而,經過一番補繳稅款之後,朱祁鈺驚訝地發現商稅所佔比例竟然相當可觀。
這意味著,大明每年實際上失去了成千上萬兩的商稅收入!
由於朝廷徵收的稅收過低,無法足額髮放俸祿給官員們。
微薄的俸祿使得他們只能得過且過,而朝中的大臣們則絞盡腦汁地為自己的家族謀取私利。
此外,永樂年間鄭和七次下西洋時,海外貿易帶來的巨大利益幾乎全被朝廷壟斷,朝中大臣背後的家族根本無緣分享。
更糟糕的是,永樂還奪走了士紳大族手中的大量銀子。
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終導致了安南的淪陷,這與正統時期下西洋的失敗如出一轍。
後人對明朝下西洋被終止的原因也猜測頗多,大多數人認為下西洋無非是宣揚國威。
但耗費太多,造成明朝財政困難,實在是不值得,使得明朝不得不中止下西洋。
這觀戰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明朝下西洋最多的永樂朝除了下西洋外,還有遷都、五徵蒙古等諸多壯舉。
同樣耗費無數,但永樂朝卻從未出現過財政問題。
宣德年間曾兩次下西洋,但宣德年間是明朝的盛世,更不可能出現財政問題。
實際上明朝八次下西洋,帶動了明朝與世界各國的商貿交流,可增加國庫收入,反倒是越下西洋越有錢。
朱元璋建立明朝時,明朝北邊蒙古人常常侵犯邊境,朱元璋曾多次親率大軍征討,這就導致朱元璋不能及時處理朝政。
後來朱元璋擔心丞相權力太大,廢掉丞相之職,改設文淵閣、東閣等諸閣,內設大學士,以處理朝政,這就是內閣的雛形。
到建文帝期間,建文帝重用文臣,內閣也基本上成立。
明朝內閣的最初職責就是充當皇帝的顧問。
然而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逐漸成為明朝行政中樞,內閣輔臣的權力也越來越大,並開始幫助皇帝處理朝政。
到了明朝中期,即便皇帝不處理朝政,只要內閣運轉正常,整個大明的各項事務仍然正常開展。
所以,內閣的成長會導致文臣的權力增大,還會與皇權爭權奪利,導致皇權被削弱。
:()穿越明朝,我開局就離京就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