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一府行則由府裡的提學稽核,以此往上類推。其實各位大臣你們也不用過慮,即使出現了一份文刊報紙,也不是說就會遍地都是。即使是明刊,你們自己說,如果明刊拿去賣,有多少人會去買,又要賣什麼價格才能持平成本!”
“這個”
大臣裡頭錢龍錫長期主管戶部,自然對錢銀之事瞭解清楚。讀書人雖然不通經濟商務,但皇上言語甚是淺白,知道這辦刊物也好,做買賣也好,都是要有利才能驅動人去辦。明刊的行是夠大,但是送往各地的成本更加大。再說報紙也不是人手一份,往往買一份就可以幾十人看,幾個大臣實在想不到有什麼利益好賺取。想到這,眾大臣心裡就沒有這麼在意這件事了。
“朕看這出版條例的事情就交給王應雄去辦吧,把朕的意思跟他交代清楚,以他狀元之才不用多說也能辦下來!”
“是!”
大臣們很快退了下去,對於這論事文刊能夠辦多久,我心裡也沒有底子。因為即使如現代人的我可以引進廣告的概念,但大明這個時代的商務並不是很達,還屬於小打小鬧的商品經濟,人家賣的東西就是在附近,吆喝一聲就知道了,還需要做什麼廣告。再者就是報紙的行面狹窄,能夠看到看懂的人不多。報紙的春天只怕還要過一些時日再會來!( )
第二百九十八章 應勢(上)
明刊的辯論影響不單是在京師,而是廣泛的影響到了大明各地……在明刊的造勢下,官紳一體納糧似乎勢在必行。有的地方官員甚至已經在整理本地的魚鱗冊,只要公文一下,他們立刻派衙差到官紳老爺們家裡收稅去了。原本來說,他們在任的官員就是官紳,不應該這麼不留情面搞‘自己人’,但現在已經不同了,一來是現在的地方官員大多務實,二來是異地任職,他放過當地的官紳,可他老家的府尊可不會放過他家。三來則是朝廷的探子甚是厲害,八月的時候,遠在廣西柳州境內的小小縣官因為丈量土地不力,朝廷立刻文查辦,連帶著柳州府上下大小官員都受了懲戒。柳州離京師數千裡遠,但卻是物證俱在,明刊也文通報,使得地方的官員不敢掉以輕心。
江南之地卻是另一番景象,自從趙宋南渡之後,南方文風大勝,到了明代,每年的進士也是南方人居多,洪武三十年生‘南北榜’到了宣德年間按南北地域取士平衡,但總的來說,還是南方多過北方。而南方的官紳又集中在江南,江南亦是國賦重地,畝產較之其他地方多出幾倍,所以江南對於官紳一體納糧最是反應激烈。同時江南亦是人才鼎盛之地,之前復社在南京集聚了大批計程車林中人,現在復社雖然不在了,但文風卻一如既往。明刊的宣揚得到了不少有識之士的認同,是以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在江南交鋒。
當然還有很多官員都在觀望,他們是一邊聽從朝廷的政策丈量土地,一邊是觀望江南的大佬們怎麼做。而江南的官員們則陷入兩難的境地,他們想反抗朝廷的法令,卻沒有合適的藉口,或者說沒有一個帶頭人。南京兵部尚書錢象坤是一個老滑頭,禮部尚書錢兼益則屬於半退休狀態,戶部尚書沈縝也不出頭,其它南京的勳貴們老老實實,上百年沒有造過反現在自然也不會亂來。
明面上的人雖然沒有勇氣出來作亂,但同樣是不少暗波在湧動。
在南京城外某座精緻的小院落,一挺轎子乘著夜色悄悄的來到門前。下了轎子後,兩個轎伕沒有去敲門,反而是老練的各自守住一邊。轎中人四周瞧了瞧卻是自己親自走到門前,趁著月色,來人若是給南京城裡頭的大商賈看到只怕吃驚的嘴巴可以塞下一個大鴨蛋。此人年紀大約四十許,嘴角長著顆黑痣,正是南方最大商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