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便利之下,軍情局的衛星偵查很少碰見難題,納粹德國的偽裝技術都是針對可能性並不太高的空中偵查以及遠距離的人為觀察,因為大部分核研究單位都在其本土,就算其他幾個單位也都是位於其控制勢力範圍之內,所以納粹德軍的偽裝多是天然植被偽裝、虛假目標設定等手段。
軍情局透過多種手段獲得的情報,最終都會交給一個擁有數百人的評估工作組,該工作組分工明確,其中一個分組便是衛星圖片分析專家們組成的隊伍,他們專門對各種圖片進行人工分析處理,在加上其他分組的分析研究結果,每一週都能夠形成一份報告,遞交給中央軍委以供決策。
軍情局的情報偵查重點內容,其一是納粹德國和研究進展,其二是研究單位分佈,其三是各種工廠資訊,其四是核工業實力評估,圍繞這四個方面,其實就不難看出,共和國並不拒絕納粹德國進行一次核試驗,也只有經過一次核試驗,共和國才能透過各種技術手段瞭解到納粹德國的核能水平,而讓共和國不能容忍的底線,當然是德國在多次進行核試驗之後具備製造武器級核彈的能力。
146年8月4日,經過多番的跟蹤調查,軍情局終於鎖定了納粹德國在阿爾及利亞撒哈拉沙漠深處的核試驗場修建工地,納粹德軍原以為清空了周圍一百公里範圍內的原著居民,而且首次核試驗還是安排為地下核試驗,就不會暴露,但誰也沒想到在太空之上,軍情局的一顆偵查衛星,自8月6日04時21分17秒,就機動變軌到位,每天要繞地球飛行許多圈的這顆衛星,也就意味著每天都能對其進行多次的偵查照相。…;
衛星偵查、地震監測、放射性核素檢測,乃是共和國當前最為有效的三大遠距離監視地下核設施的技術手段,針對德國地下核設施修建工程,共和國自然是以最快速度調集一顆狀態最好的衛星對其實驗場址進行監視,其試爆地點、方式和進展狀態都必須掌控清楚。
核試驗按照環境條件的不同,主要方式只有四種,分別是大氣層核試驗、高空核試驗、地下核試驗和水下核試驗,納粹德國為自己的首次核試驗選擇的是地下核試驗,這種方式便是將核裝置直接放在豎井或水平坑道中爆炸,這種方式主要得益於核裝置可穩妥固定利於監測測試,而且不會受到大氣氣象條件影響,也不會產生放射性塵埃,更為主要的是,納粹德國首次核試驗的武器當量小、保密要求高,在地下展開活動,自然再好不過。
共和國就曾多次進行地下核試驗,對地下核試驗這一種系統性的複雜工程自然很是熟悉,雖然並不清楚納粹德國的試驗場地勘測過程如何,但至少透過有效的衛星監視,軍情局清晰的掌控了納粹德國的豎井建設工程,
從實驗場地來講,納粹德國的選擇並沒有錯,在隆美爾的非洲軍團攻勢下,非洲尤其是北非的盟軍早就被消滅乾淨,而作為北非地區重要組成部分的阿爾及利亞,更是地廣人稀人跡罕至,將首次核試驗場弄進茫茫沙漠裡,更是為了保密需要,沒有衛星偵查手段的美英之所以未能掌控納粹德國的核計劃進展,就充分證明德國人的選擇是正確的。
三萬納粹德國黨衛軍工程部隊在試驗場也是需要生活的,他們開闢了生活區和實驗場地建設區,修建了類似於野戰機場的航空兵基地,建設了雷達站、兵站、氣象站等附屬設施,寬闊的公路直通豎井的施工現場,各種專業化的施工機械都是在共和國對德實施經濟和軍事制裁之前引進的先進可靠的,軍情局的衛星在現場發現了一個直徑超過五米的在施工深井,按照共和國以往地下核試驗的成功經驗,豎井的孔徑直徑要在一米以上,這一點倒是極為符合地下核試驗的標準。
隨著時間的推移,共和國先後動用了時序遙感影象技術,對施工現場地質特徵進行特殊照相,解析度極高的可見光全灰色影象可以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