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以個人身份拿到朝廷兩三萬貫俸祿。
於是,軍餉和官俸兩項就佔去了整整八千萬貫的巨資,另外有一項是古今歷代朝廷的慣例花銷:祭祀天地和列祖列宗,千萬不要以為這筆錢很少,一年少說也得花掉四五百萬貫呢。
然而朝廷每年的收入也不過就是在八千萬貫到一億貫之間徘徊,除了上述幾樣花銷,朝廷每年總得做點事吧?既然如此,經常出現“國用不足”也就理所當然了。
但是朝廷雖然窮,可不代表每天出現在朝堂上的各位殿下、大人們也窮,尤其是高高在上的那位陛下,更是富得不是流油簡直跟後世中東的石油富豪似的。
皇室的皇莊、礦山、官窯、各類作坊甚至還有船場等等,可謂產業無數,比如說淮安公主林玉妍,她實際上就可以算是在替萬昌皇帝掌握官窯產品出口,她在其中只分三成利潤,就富得讓雲錚目瞪口呆,那麼可以想象,擁有這麼多產業的皇帝本人,其內庫每年將有多麼驚人的收入。
而沈家顧家這樣的門閥呢?一是他們都是幾百年的世家勳貴,多年來積累下來的田產、山林、大城市內的店面甚至是絲綢作坊、茶莊等等幾乎無數,哪家不是鉅富?估摸他們的身家究竟大到什麼程度,也只有他們自己的家主等幾個核心成員知道了。
而以雲家為首的軍閥世家,除了上述產業之外,還有諸如鐵器作坊一類跟軍工沾邊掛鉤的產業,而云家更是擁有大魏朝內獨一無二的幾個大馬場。另外,外四家還有軍戶和軍田,軍田原本算是朝廷的產業,不過小成王之亂以後,漸漸成了邊鎮世家的私產,軍田原本就是比較好的良田,而且面積也很大,各家名下的軍戶在軍田耕種,世家並不負責他們平時的口糧,而且還要根據家庭人頭來繳納一部分餘糧作為軍隊的軍糧。農閒的時候也沒法真閒,世家會給他們安排一些其餘的工作,這些事情並不明細計算薪酬,而是按月發餉,就是上面所說的每年大約五到八貫(男、女、老、少當然有差別)的餉銀了,至於他們的勞動所得,抱歉,那是世家的收入。所以按照這一點算來,世家門閥和軍閥們也應該是有錢的。
所以算來算去,從皇帝到軍閥門閥、各級官吏、地主豪強以及大商人,這些人個個都是有錢的主,而窮的,那就只能是朝廷和普通老百姓了。
雲錚不是不知道朝廷的狀況,他只是太清楚自己對這件事情完全是有心無力罷了。秋臨江新法他很清楚,如果剛才發生在朝堂的爭論雲錚可以知道,他甚至一定會贊同秋臨江的意見。因為秋臨江的觀點,至少在理論上完全是正確的。不增加稅賦而增加財政收入的方法有很多,雲錚這個“後來人”豈能不知道那些早已為現代經濟學的理論與實踐所證明的法子?加快資金週轉速度,改進生產條件以增加生產等等皆屬此類。事實上,秋臨江所推行的青苗法也是類似的一個相當高明的方法。實際上青苗法並非秋臨江所首創,最開始時,是山東的地方官率先採用此方法扶助當地農業生產。秋臨江做縣令時,曾經試用過,發現效果頗佳,深受百姓歡迎。於是便在他的轄區裡廣泛推行應用。
其實眼下大魏朝農村盛行高利貸,利滾利其實是較為常見的利率,事實上已經成為農民破產、土地兼併的一種形式,對大魏帝國的危害不言而喻。因此秋臨江主張,在青黃不接的時候,由政府貸款給農民,收取半年百分之二十的利息,收穫之後連本帶利即行歸還。由於此貸款以田中青苗為信用保證,所以,稱為青苗法。
以雲錚的眼光看,這半年百分之二十的利率放在後世完全已經可以算是高利貸無疑。但是,在此刻的大魏朝,這卻只相當於現今高利貸的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因此,用此方式扶助農桑,應該是功德無量的事情。雲錚最先聽說這個事情的時候就已經覺得奇怪,秋臨江這個人居然知道可以用信用貸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