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哪裡還抽調的出多餘兵力?”
司馬紹自怨自艾的一陣,又忍不住抱怨道:“然則燕國一旦滅掉成漢,全取蜀地,恐將來朝廷再也無法壓制對方。”
王導、庾亮等聞言心有同感,這猜測倒是雖不中卻不遠矣,可惜即便明知眼前是唯一阻止燕國統一天下的機會,朝廷這邊卻還是無法抓住。
“陛下此言有理,可惜朝廷力有未逮,很難為成漢提供幫助,只能是徒呼奈何了。”
“難道朕就只能這樣看著燕王一步步地削平四海?等著日後被燕王兵臨建鄴,取晉室而代之?朕既有志重振晉室,豈能對此無動於衷?”
司馬紹對此很不甘心,當初在薊城被侍衛統領張彪蔑視,完全無視自己太子身份,強行將宋褘截走,而他眼睜睜看著卻無能為力,與當前感受何其相似?
對此,司馬紹不禁從內心深處感到憂憤難當。
王導頗為同情地看了一眼天子,縱使他身負經天緯地之大才,但是面對實力上絕對的差距,他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能一籌莫展。
“陛下、司徒大人,其實事情並未惡化到最壞境地,還有挽回的餘地。”庾冰突然道。
“哦?不知季堅有何對策?”司馬紹眼前一亮。
“其實有人應該比我們更著急成漢形勢?”
“季堅指的是大將軍王敦?”聞言王導、庾亮、司馬紹等人若有所思。
“沒錯!大將軍與燕王之間矛盾重重,王敦絕不希望看著燕王統一天下,因為那樣一來他絕不會有好下場,要不然他也不會派出夔安領兵入援成漢。”
“臣以為,當下我們應該跟大將軍緩和關係,最好是雙方暫時擱置爭執,然後鼓動王敦派遣更多兵力去成漢,如此不但可助成漢一臂之力,還能借機削弱王敦實力。”
……
隨著燕王向高句麗討要帶方、樂浪二郡,美川王不得不捏著鼻子同意衛朔提出來的領土交換之議,用丸都附近核心領土,換取大同江、狼林山以南、以東土地。
自太寧元年以來,高句麗開始往三韓半島遷徙,都城也由丸都城遷至到原晉帶方郡治所朝鮮城,並改名為平壤。曾經有大臣認為平壤位於大同江南岸,與遼東隔江相望,安全沒有保障,提議將都城設在帶方郡治所帶方。
最後還是國相倉助利指出帶方城小且周圍地勢平坦無險可守,一旦受到敵人攻擊很容易被攻破。相反平壤卻城池高大,當年張統僅靠數千兵力就擋住了數萬高句麗大軍圍攻。
至於來自遼東的威脅,倉助利認為高句麗剛剛與燕國簽署領土交換協議,只要高句麗不主動挑釁對方,至少數十年內不用擔心來自北邊的威脅。
如此高句麗就可背倚燕國,以平壤為根基,南下統一三韓半島。等日後平定了三韓半島之後,再考慮擇選地方營建新的都城。
倉助利的建議得到美川王的大力支援,至此平壤臨時都城的地位得到確認。
當遷徙開始後,大批高句麗人不得不長途跋涉南下。與拖家帶口徒步的平民相比,權貴待遇要好的多,不但有馬車乘坐,途中還有高句麗士兵相隨保護安全。
這次遷徙對高句麗而言打擊巨大,多年建設成果毀於一旦,可面對毫不講理的燕王,高句麗不得不選擇遷徙。
遼東郡太守乙逸是此次負責監督高句麗遷徙並與之劃定最後界線的官員,自內閣文書下達至郡守府,他便帶著部分官吏前往丸都城。
乙逸很清楚高句麗人對遼東充滿怨恨,難保有人會在臨走之前毀掉各地城池。而且在古代只需放一把火就足矣。到時只需推給天災**,遼東又能查處什麼來?
考慮到丸都城是日後新樂浪郡治所,乙逸自然不會允許高句麗人破壞。因此,他親率官吏數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