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2部分

從人類矇昧時代起,在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里;人類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及繁衍;不得不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及兇猛的飛禽走獸進行鬥爭;當他們身染疾患時;只有坐以待斃。然而在聽天由命的坐待之中;必將會產生靜極生動的規律。

我們知道;人類原始社會的資訊量與當今社會的資訊爆炸的反差是不言而喻的,正是由於原始人類的大腦中資訊量極少;因而很容易進入到萬念俱無的氣功高境界。

因此;也就能很快地產生不由自主的獲得氣感,這種情況又能解釋為什麼現在的氣功熱潮中;文化層次低的人或是文盲和兒童;能很快地產生氣感,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心思更加簡單,沒有太過複雜的心思,自然更加容易抱元守一,修煉出氣感。

這篇吐納,介紹的就是怎麼行氣的方法。

韓孔雀慢慢的摸索,隨著翻譯出來的銘文愈多,他了解的越多,開頭的一些銘文,明顯是吐納的總綱:“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

很有規律的文字,就算沒有標點符號。韓孔雀也能夠輕易的翻譯出來。

但翻譯出來了這些文字,韓孔雀迷惑了,他怎麼好像在哪裡見過這片吐納功法?

很快,韓孔雀就知道了他為什麼會感覺這片功法很熟悉,因為它確實很出名。

因為這是國內發現的有記載的最早的氣功記錄,因為韓孔雀激發了玄元控水旗,從而獲得了異能,所以他總是想要尋找一篇修煉功法。

而行氣銘文就是這麼一片功法的總綱,但行氣銘文的字數太少,所以對他並沒有用。

但這篇我國現存最早的氣功理論文物資料。還是深深的印入了韓孔雀的腦海之中。這篇行氣銘文據考為戰國後期的作品。

這倒是跟韓孔雀推斷的這裡的玉碑的年代差不多,1975年在長、沙馬王堆發掘時,發現了二千五百年前藩王的墓葬中;作為重要陪葬品一塊青玉。

這塊青玉為一杖首,青玉的表現並不算好。有灰黑色暈斑。十二面稜柱體。高5。2厘米,寬3。4厘米,中空但未穿頂。用來套在杖上,頂部為圓形平面,一面下部有一孔與內腹相通,稜面經拋光。

在十二面中,每面自上而下陰文篆刻三字,有重文符號,共計四十五字,記述了“行氣”的要領,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有關氣功的最早記錄,也是中國古代醫學理論較早的文獻記載,現藏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在馬王堆發現的《行氣銘》原文共45字,由於該器為篆字,而且時代久遠,有斑駁脫落跡象,因此導致行氣銘文字有多個版本,其中有幾個字略微不同。

全文為:“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

如果把這些字翻譯成現代的意思,則是:“這是深呼吸的一個回合。吸氣深入則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則定而固;然後撥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長,與深入時的徑路相反而退進,退到絕頂。這樣天機便朝上動,地機便朝下動。順此行之則生,逆此行之則死。”

全文描述了練氣功時,內氣執行的全過程,系統相當完整。

此銘文主要闡述小周天功的作法和行功時的注意事項。

原來那篇行氣銘為現存最早的有關氣功文物,玉器本無名稱,當代氣功界人士把它稱做“行氣玉佩銘”,又稱玉銘和行氣銘。

但天、津博物館不同意此名稱,因為它不是佩在腰間的玉器,而是手杖把頭上的裝飾,因而他們將其定名為“行氣銘玉杖飾。”

這麼一個有名的東西,韓孔雀當然知道,他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