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期間中原漢民的大南遷,人口不斷增加,人地矛盾不斷加劇。
到了這幾十年,“四方之民,雲集兩浙,百倍常時”,大大地加重了紹興耕地的承受負擔。
於謀家人丁單薄,到了這一代,已經是單傳了,在鄉土之間沒有什麼勢力,能夠擁有的資源就更少了。
加上崇尚讀書、追求功名,是紹興的傳統社會風尚,透過讀書,求得功名,是一代又一代紹興人的奮鬥目標。
正因為如此,紹興人要考中進士、舉人,比起其他地方來,要困難得多。
於謀想要透過讀書改變命運,只是讀了十幾年,科舉看不到希望,要種地也沒有田地了,只能選擇往外跑,看看有沒有什麼機會。
聽到這裡,歐陽辯基本明白了,原來紹興師爺的源頭不是明清兩代,而是在宋時就有了端倪了,只是專業化上沒有後世那麼高而已。
於謀的主動溝通表露出想要投靠的意願,歐陽辯倒是也有這個意思。
於謀言談舉止得當,思維頗為清晰,處事靈活、練達、圓通,的確是個幕僚的好苗子,陸采薇雖然也聰明,但有些事情女孩子做不了。
不過於謀這個人根底還不夠清楚,還得查探一下才能夠信任,心腹幕僚不是一般的僱員,這可是要觸及到自己一些重要的事情的,有時候還會有一些自己不能沾的事情,要由幕僚去做。
於謀倒是心裡清楚,想要讓未來的東主信任,就必須得將自己的根底交代清楚,於是他不用歐陽辯盤問,就主動將家住何處,家裡祖父父母都給介紹了一遍,意思很明白,就是歐陽辯可以隨時去查。
歐陽辯自然明白這個意思,查還是要查的,但有這個打底,兩人倒是親密了起來。
於謀施展渾身解數,將自己所學所知都儘量的展現出來,歐陽辯也有考究的意思,將自己做生意的過程中遇到過的一些問題丟擲來,看著是諮詢於謀的意見,實則考究而已。
於謀自然心知肚明,心裡不僅沒有不快,反而很是欣喜。
因為這意味著歐陽辯已經有重用他的意思了。
考究過程中,歐陽辯越來越是滿意,這個於謀不僅處事靈活、練達、圓通,他的學識也是好的。
這個很重要,如果只是擅長人事而沒有學識,那他的上限會很低,因為這畢竟是讀書人的世界。
如果不能夠用讀書人的方式去溝通,那麼最多也就是做一個小掌櫃,但如果能夠和讀書人溝通,那麼能夠做得就多了。
歐陽辯對於謀很滿意,於謀卻對歐陽辯越來越震驚。
這個未來的東家,雖然只有區區八九歲,但他展現出來的東西,卻連自己都遠遠不及,雖然早有預料,但終究還是有些不太敢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