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部分

淳樸,民眾將會自然賓從。

 天地相互作用,降下雨露,民眾無須號令就自然共同沾受潤澤。

 創設了體制,人物便各自有了名稱。名稱有了,便應遵從與名稱相附的行止,遵從與名稱相符的行止便無危殆。這就譬如道存在於天下事物之中,就象似河川溪流匯聚於大海。

 原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註釋】無為: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無主觀任意之為。

至道不損,至德不益,天道無心而隨物化。《呂氏春秋》說:〃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行其德而萬物得遂長焉。〃無私為,故似無為。虛靜恬淡,順物自然,則無不為。

司馬遷作《史記》說:〃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註釋】自化:自生自長,自我進化。

言教不如身教。所以,明堂之治,王中無為,以守至正。上承天之所為,下以正其所為,未有不以德為本者。為政以德,則本仁以育萬物,本正己以正萬民,本中和以處萬事。政皆本於德,有為如同無為。

範應元說:〃王侯若能守道而虛靜恬淡,則無為矣。萬物將自化其虛靜恬淡,則是無不為矣。〃嚴復說:〃老子言作用,輒稱侯王,故知'道德經'是言治之書。民主乃用道德,君主則言禮,專制則用刑。〃

【漫談】老子貶低感性認識的原因,是因為他意識到感性認識的表面性、片面性、偶然性、主觀性。哲學家黑格爾曾指出:“對那些斷言感官物件的實在具有真理性和確定性的人,他們最好是回到那最低階學派的智慧……因為對於那些瞭解了這種神秘的人不僅僅達到了對感官事物的存在的懷疑而且甚至於對它們的存在感到絕望”。

老子正是從對感性事物的這種否定中走向對感性知識的懷疑和否定。他要求超越感性知識直接深入到對宇宙萬事萬物的共性………“道”的認識。他認為只有透過對這種普遍規律的認識才可以推匯出對各種特殊事物的先驗性的認識。老子這種認識論,實質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一種尚處在萌芽形態的理性主義。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註釋】欲作:貪慾萌發。鎮之:壓制、鎮服。

服民應以道德,漸民應以教化。有人認為,道家是企圖調和現實矛盾而進入無為之域,達到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境界。其實這是對老子的誤解。〃無為〃並非是不為,而是指不主觀妄為。若是不為,此〃鎮〃字又從何說起?鎮之以無名之樸,乃是五十二章中所說,〃用其光,復歸其明〃之意。用其光,便是指啟發本人的天性良心,良心是人所固有的,它具有〃公理〃性質,可直接告訴你是非對錯。用其光復歸其明,人皆可以為堯舜。

範應元說:〃人之心易塞而難虛,易動而難靜,易遷而難守,易變而難常。雖已相化,而或有復為外物所動,欲起妄作者,則必將鎮之以道,使不敢妄為也。〃



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