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把的不理解,在鑽石、包包以及汽車洋房之外,女人對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的這種變態花痴,實在超出了他們的理解範圍。
一起來重溫魯迅先生寫於1924年的打油詩《 我的失戀 》:
愛人贈我玫瑰花;
回她什麼:赤練蛇。
從此翻臉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罷。
來而不往非禮也,即便回了禮,把花理解成“赤練蛇”之等值物品,這種小朋友式的非禮行為今天的新青年們斷然不會再犯,近百年的西化歷練已使彼等深知:花非花,在男女關係裡面,花只是一種媒體,除非女方是餐餐都要吃花的香香公主。然而對於負責送花的男方來說,有禮的理解僅此而已,男人在這件事情上依舊的普遍性“非禮”,是因為他們的理解基本上都長期停滯在以下四個層面:
一、凡花皆美,大多數都香。女人皆愛美,大多數都喜歡香的東西,花為媒,因此,所以,女人愛收花;
二、言詞上把美女形容為鮮花,雖然老土,但永遠不會錯。贈之以花,代表了送花人對她( 最起碼在容貌上 )的充分肯定。所謂“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意思是說她之美貌能把花也給羞辱了。花為媒,送花,等於是送了一個羞辱物件給她,這種事,沒有不高興的。大體上,花是對女人的正面肯定,不過層次較淺。較高層次的肯定是“我要娶你”。相對應地,女人對男人的最高層次肯定,則是“我要為你生個孩子”。
很顯然,把女人愛收花的理由理解為“代表了送花人對她( 最起碼在容貌上 )的充分肯定,雖然將花之所指擴充套件為能指,邏輯上卻未必站得住腳。
就禮物而言,女人愛收花,也愛收汽車,那麼,無論如何也不能把女人對後者的喜愛理解為“你就像汽車一樣好開”吧。
三、女人愛收花是因為她們更愛面子。花最好是當眾送,最好是星期一上午送上Office。總之,只要有同性的目擊者在場,你就給足了她面子。與其在女人獨處時送她九十九朵玫瑰花,不如在她和別的女人一起時送她十九朵玫瑰。花為媒,媒體就是資訊。
四、凡女人,大都自戀。花之為物,美麗而短暫,送花給她,等於送她自戀的道具和媒體。這種東西,通常都是別人送的效果才好,一如流淚時的手帕。亦舒在《 直至海枯石爛 》裡這樣描寫一個收到鮮花時的女子的心情:梔子花,香氣撲鼻,叫人心酸,呵一個女子最好的歲月,也不過是這幾年,之後就得收心養性,發奮做人,持家育兒,理想時間精力全部都得犧牲掉。
事實上,收花人在對花自戀的同時若能自覺地想到“之後就得收心養性,發奮做人,持家育兒”之類,送花人雖不能說是死而無憾,畢竟花是沒有白送。然而,大多數收花人其實並不曾想到後面那些,不為送花人所知的一個更為嚴酷的事實是,女人愛的是“收花”,至於花是誰送的,並不重要。也就是說,花可以與男人有關,也可以無關。只要女人對送花的男人並無特別的惡感,只要這一行為不至引起她有“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的不良反應,花、送花以及送花人就基本上是三件沒有關聯的事情。還是亦舒說的“花不語,花無罪,送花的人猥瑣也不表示花有錯”。正如女人有事都愛找男人傾訴,但絕不代表她需要這個男人為她提供任何解決方案。
當然,即便是一個猥瑣的送花人,若能長年累月堅持送花不懈,特別是在情人節這種特殊的日子裡送上最美最炫的鮮花,令收花人抵受不住,終於肯替送花人想想“收心養性,發奮做人,持家育兒”的事,也是有的,只是能這樣做的男人不多,最起碼不會多過把花越送越大束的男人,正如齊澤克告訴我們,女人向男人要的是頻率是次數,而男人卻大都把這種需求錯誤地理解成了強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