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了幾個衙差,親自去明察暗訪了一番,確認契丹人大勝之後已經劫了糧草入山,這才返回縣城。
自黃獐谷出來。周圍非常荒涼。並沒有什麼城阜,“千金冶”城是距這片戰場最近的縣城。就算他們不肯出面,等到府道官員得了訊息,安置陣亡將士遺體的事也必然要著落在他們身上,與其如此,不如主動出面,還能給自己增添些政績。
李縣令打定主意,便找主簿和縣尉共同商議。
既然城外已經沒了危險,縣尉大人原本“在忙的事兒”馬上就解決了,主簿老爺的“病”也不治而愈,兩人也曉得這是一樁政績,倒是很想和這位新任縣太爺好生合作,這件事辦好了,人人有功,兩人和新任縣令的關係也能親近一些,畢竟人家是一縣主官,不能太擰著幹。
可是不管是派工收斂屍體還是火化,哪樣不需要錢?
上任縣太爺在臨卸任以前,把縣裡多年積攢下來的一點節餘拼命地開銷出去,一點兒都沒剩下,如果想寅吃卯糧,縣裡自己接下來的日子就不好過,主管錢糧的主簿為此又打了退堂鼓。
李縣令思來想去,覺得這筆錢只能著落在本縣幾個大鐵礦廠和大鐵匠鋪子上,正打算宴請本縣那些以冶鐵發了財的土財主,利用縣太爺的面子募捐一筆錢財,天愛奴和古竹婷便到了縣城。
古竹婷扮成一位富商,天愛奴扮成她的書僮,主動找到縣太爺李洛雲,願意為陣亡將士做一樁大善行,由她出資僱請斂屍工人、購買火化屍體所需的煤炭,並代為購買十餘萬隻骨灰罈子。
這筆錢數目不菲,李縣令若是向人募捐,也只能滿足前期費用,後續資金還是要向上面申請,如今碰到一個家資鉅萬的大善人,真是喜從天降,連忙全力配合,並滿口聲稱要為這位古大善人的義行向朝廷請求嘉獎。
古竹婷在李縣令的配合下,向盛產陶器的地方定購了大量的骨灰罈子,又在千金冶城外安排火化場地。這城以冶金為主,煤炭、木炭儲備極多,只要有錢,可以直接向那些大鐵礦廠購買,至於煉屍的爐子,直接用了一些鐵礦已經報廢了的舊鍊鐵爐。
當地的大鐵礦商也並非一毛不拔的鐵公雞,此番義行的大頭都由這位路經此地的古大善人包了,他們便主動減少了自己的鐵礦這段時間的挖掘和生產任務,騰出大批勞力去收斂周軍陣亡將士的遺體。
對那些礦工和鐵匠們來說,幹哪個活兒都有錢賺,這活兒比打鐵挖礦還要輕鬆些,邊地百姓見慣了生死,對屍體也沒什麼厭棄恐懼,自然甘願去做,一時間大批的屍體便源源不斷地運到了“千金冶”城,開始煉化屍體裝斂骨灰。
李縣令組織了大批文吏,又勸說本縣的讀書人出面幫忙,在現場對每一具煉化的屍體提前進行登記,並把他們的遺物分別裝袋,做好標記。
這樣的場面固然熱鬧,可是源源不斷的屍體運進來,煉屍爐日以繼夜地噴吐著火焰,把一具具曾經鮮活的生命煉成了一罈罈雪白的骨灰,是沒有人興高采烈的,哪怕是那些按日結算拿錢的礦工和鐵匠,
而天愛奴更是飽受折磨,一天沒有楊帆的訊息,她就寢食難安,每送來一具屍體,她都心驚肉跳。
這段時間,李縣令真把古竹婷當成了他的活菩薩,李縣令從逃到城裡來計程車兵口中問出多少訊息,古竹婷便能從李縣令那裡打聽到多少訊息,她和阿奴漸漸瞭解了整個戰役的情況。也知道有些將領被契丹人生擒活捉了。
雖然這一次周軍輕敵冒進。連中埋伏,以至於十六萬大軍灰飛煙滅,不過這麼多人是不可能殺光的,所謂全殲只是說把他們殺得無法保留任何一支成建制的部隊,完全失去了作戰能力。
倖存逃散計程車兵陸陸續續地逃了出來,向最近的千金冶城靠攏的人最多,阿奴每天最喜歡的事就是看到遠處有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