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金髮女孩“貝蒂”醒來,原來以上的一切(影片的三分之二)都是“貝蒂”的夢境,她的真名才叫“戴安”。她的同性戀人,黑髮女子叫“卡米拉”,而“貝蒂”其實是丹尼餐館服務生的名字,“戴安”在好萊塢只是一個不得志的小演員,她的同性戀人“卡米拉”卻很成功,並且當著她的面與導演亞當和另一個金髮美女*,失魂落魄的戴安在家裡邊哭邊*。嫉妒驅使戴安僱傭殺手殺死卡米拉,殺手告訴戴安事情成功後她會發現一把藍色的鑰匙,戴安迷茫地問:能開啟什麼?但卻只是殺手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在戴安發現藍色的鑰匙時,絕望讓她看見了自己內心的魔鬼,藍盒子裡爬出來的那一對夢境中笑容古怪的老夫婦,他們瘋狂的撲向戴安,在恐懼中她飲彈自盡,姿態與夢中的腐屍(戴安)一模一樣。
不知道該如何敘述這個瘋狂的噩夢一般的故事,這在大風雪夜獨自一人的影院包廂裡看的我身上陣陣的發冷。影片在一陣壓抑悲哀的氣氛中結束,我卻動也不動,自殺是黛安的現實還是夢境?
8。
我頭一次瞭解到夢境和現實竟然是如此的難以區分,我看懂了大部分的情節,然而卻迷失在了影片中夢境和現實的穿插轉換之上。
貝蒂是夢中的戴安,而戴安是現實中的貝蒂。
然而究竟是貝蒂在夢中,還是戴安在夢中?或者二者都是夢,抑或是二者都在現實?
據說每年都會有成千上萬的青少年,從世界各地聚集到好萊塢並且希望能夠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然而想要在好萊塢成就一番事業,其機率絕對是微乎其微的。大多數懷著明星夢而來的少男少女,最終都走上了在餐館端盤子、販毒、賣淫的路,這與他們最初的夢想實在是相差甚遠,他們在艱苦奮鬥的時候,會合租斗室,互相幫助,互相鼓勵,產生同病相憐的友情,這種友情有時不受性別的約束。然而當其中一方成名後,另一方想要維持這種“友情”卻幾乎是不可能的。
也許影片的前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可憐的戴安的夢囈,整個故事是戴安買下殺手並自殺前的臆想。然而實在可以把影片中的任何一部分作為“真實”事件,而把其他部分當作是夢境,我相信這樣並非是沒有道理,
無論是強勢而春風得意貝蒂,還是精神恍惚復鬱郁不得志的戴安,那都只是同一個人進軍好萊塢的兩個不同階段罷了,像是事業和人生的兩個極端。或者說整部影片中的所有女角都是一兩個人或一兩個型別的人。就好像那個相貌酷似戴安的餐館女服務員以及街頭*是在暗示同一個人或者同一批人的各種命運,而片中好幾個形象鮮明的女配角,包括善意的房東太太可可、貝蒂的鄰居、戲院包廂裡的女人,她們都是那個已經過時或者不得志的女明星的變形而已。
電影極為出色,大衛·林奇所編織的這個噩夢弄的我精神恍惚。我時常分不清楚哪一部分是夢哪一部分是現實,看了這部電影之後這種情況彷彿呈更進一步的惡化狀態。
說到底這只是一部電影而已,它自有它的與眾不同和精彩,然而,誰又能說人在現實中的夢境就一定沒有它精彩呢?與永遠不醒的真正的噩夢相比,《穆赫蘭道》所闡述的夢境似乎又不值一提,不是嗎?
元月於大風雪後
SL
1。
敏君:
……過去有個牧童,無論別人問什麼問題他都能說出令人滿意的答案,所以聲名遠揚。當國王知道了他的事蹟後,便招他到宮裡去,因為他對此表示懷疑。
國王對牧童說:“如果你能答出我問的三道題,我就當你是我的孩子,讓你住在王宮裡。”
牧童問道:“是哪三道題呢?”
國王說:“第一道題,大海里一共有多少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