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部分

》,就是這樣寫的。從小說的區域性看,一個一個片斷好像是不連貫的、分散的,但總起來看,又有著整體感。據作者介紹,他寫這篇小說時,沒有著意去編故事,而是依據情感,讓細節一個一個從心裡流出來。

(五)依據因果,環環推導

作者在生活中,獲得某個片斷、某個場面、某個細節,覺得很有意思,又覺得缺乏相對的獨立性,還不夠豐滿。於是,依據這個片斷本身提供的可能性、暗示性,規定性,回溯、鋪墊它發展至今的過程,猜測它發展的結果。如高曉聲寫《陳奐生上城》,據他介紹,最初引起他創作動機的,是他本人住進了高階招待所看到高階招待所與農民暫時貧困的差別,住一晚就要花掉一個農民近十天的工資←感到這太懸殊了,於是想讓一個農民到高階招待所去住一晚,讓他在沙發上、高階床上和地毯上盡情體驗一番、表演一番、比較一番。於是他決定讓漏斗戶主陳奐生住進去。但是,陳奐生一般情況下是進不了城的,於是作者讓他在政策開放以後進城賣油繩;賣油繩與高階招待所仍掛不起鉤來,非要一個有地位的人介紹不可,於是引出了吳書記;那麼吳書記為什麼會介紹陳奐生住高階賓館呢?這裡一定有特殊原因,於是設法讓陳奐生生病;而且這場病必須來勢重,好得快,所以就安排他患重感冒。陳奐生為什麼會患重感冒呢?因為他沒有買帽子。陳奐生住進了高階招待所,吳書記又急於去開會,於是,陳奐生就能夠單純在招待所並且有充裕的時間去體驗高階生活了。從作者構思的過程看,採用的就是因果推導法。

(六)依據性格,推導揣測

作者心中有比較成熟的人物形象,構思中將這個人物放在特定的人際關係和環境中,依據人物本身的性格,去推測猜想人物會怎麼做、做什麼,從而構思出作品的情節。如契訶夫的《小官員之死》,寫的是一個小官員在看戲時,不小心給前排座位上將軍的脖子上濺了點噴嚏沫,他為此膽顫心驚,一再向將軍道歉,最後竟為此事被嚇死。這篇小說的情節,就完全依據人物的性格推匯出來的。換一個人物,如果是張飛或李逵,定會把將軍嚇死;換了阿Q,恐怕捱了將軍一頓呵斥後,他會在裡暗罵兒子打老子,而且尋解脫。可是,在9世紀充滿奴性的俄羅斯社會里生長出來的小官吏,他的命運,不僅是怕,賠情,而且是死。小說情節的發展,安全是人物性格發展的結果。一般說來,依據人物性格推導,與依據因果推導是有區別的。我們平時說的因果推導,指的是由原因到結果或由結果到原因的比較明顯、直接的因果鏈條,它往往是單純的、單線的,由一定原因,往往能推匯出明確的結果,這裡面並不包含著很多複雜的原因與變化。而人的性格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綜合體,始終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和鬥爭,往往因時而異,因人而異,瞬息萬變,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與程式,比起單純的因果邏輯更具有人物的豐富性與複雜性。

無論用何種方法提煉、編織情節,都應該處理好人物與情節的關係。通常的教科書,把情節定義為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其實又對又不對。倘若事緣人起,事以顯人,情節自然也就成了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倘若編置情節時,見事不見人,把注意力集中在事件的趣味性、傳奇性上,也就陷入了為情節而情節的惡障,很難成為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很難登大雅之堂給人以深刻的美感。因此,好的情節,應該是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

二、要善於安排短篇小說的結構

短篇小說是一種以小見大,以區域性反映整體的語言藝術,它選材要嚴,開掘要深,雖然不一定要重大的社會題材,但必須反映重大的社會意義。同時,它在結構安排上,也應見出匠心,一絲不苟。

安排短篇小說的結構,總的說來,頭緒不能過繁,過程不能拉得太長,人物不能過多,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