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家,製成這幾個代表主要糧食作物的燈,也就住手不願費事了。有勤謹的人家,便要依今年打算耕種的各種農作物,蒸製成七、八個,甚或十幾個的燈籠。
到了正月十五那天夜裡,各家要把蒸制好了的各種小燈內澆灌上花生油,放到院外點燃了。一直燃到油盡燈枯,再拿進屋來,細細察看麵粉燈內燒焦的樣子痕跡。若是燈內的糊痕呈現出顆粒狀飽滿的泡泡兒,則說明今年該面粉燈所代表的農作物就會有好收成。若是燈內焦糊一片,又無凸起的糊泡,則預示著今年此種農作物欠收,不宜耕種它。這些都是用來預示年景的。
大人們還要在十五那天,用蘿蔔或地瓜修成一些小小的驅邪燈。同樣倒入些花生油,點燃了,送到崽子們經常光顧的危險地方,諸如井臺旁、溝河邊、塘壩處、山腳下。意思是,為這些遍佈潛在危險的地方送來光明,照亮行走的路面。讓神靈好生保佑著,照看自家的崽子不受土厄、水厄、木厄、火厄、石厄之災。
第八章 對峙,或紛爭7)
同時,崽子們也在忙活著製作自己玩耍用的燈籠,好在十五夜裡滿村子撒潑瘋野。
今年,崽子們粗製濫造的燈籠,大體分為了兩種。一種是用高粱秸折成六個或八個方框,對角連線起來,就成了四角或六角燈籠的骨架。再糊上各種彩紙,一個花花綠綠令人滿意的燈籠就算大功告成了。有手巧的,還剪一些花鳥魚蟲等剪紙貼在上面,就越發顯得喜慶漂亮。這種製作燈籠的方法,是最傳統最費事的那種。有時,一個人不能獨立完成,便要央求大人上陣幫忙。另一種,便是新學來的玻璃燈。因為柱兒開張了賣店,便有了些酒瓶子、罐頭瓶子之類的玻璃製品。也不知是誰傳授的法子,讓一些喜好新奇的崽子上了瘋著了迷,絞盡腦汁地搶做玻璃燈籠。他們在家裡家外四處扣牆挖窟窿地尋個瓶子,偷一縷娘趕製新衣用的棉線,把線纏到瓶肚的兩端。再悄悄倒上點兒煤油,把棉線浸溼點燃。待一定火候後,急忙放進冷水中,冷熱相激,那瓶嘴和瓶底便掉下來,一個燈罩就這樣被搗鼓出來。點燈籠用的光源,無外乎蠟燭或煤油燈。蠟燭基本不用,太昂貴啦。就用墨水瓶子,自制一個小小的煤油燈充數。
轉眼之間,就到了正月十五。
北山鎮的集日,是逢五排十。就是陰曆每月的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為本鎮逢集的日子。集市安置在鎮子北邊一條大河兩邊的堤岸上。這條河岸寬闊平坦,上邊栽種了一眼望不到盡頭的高大茂密楊樹。可供暑天遮陽,寒天擋風,讓趕集的人四季裡受用舒坦。河岸上覆著一層厚厚的細沙,小如米粒,細如麵粉。走坐在上面,如鋪了一層綿軟厚實的地毯。要多舒服,就有多舒服。
因為是正月十五的集日,趕集的人爆滿。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相反的,購置貨物的人並不多。應該購置的貨物用品,早在年前就已購足買就。今天,便不是人們購貨的時節,而是玩耍瞧熱鬧的好去處。只有賣零食、賣玩具、擺湯鍋的地場,生意火爆。特別是盤開鍋灶熬全羊、整牛的湯鍋,擠滿了老少人群。一個個爭先恐後地蹲坐在湯鍋周圍,捧著湯碗,就著辣椒麵子,捏著蔥花和鹽粒,喝得油頭粉面,汗流浹背。
又有推銷煙花鞭炮的,爬上了平車頂上,腳踩著堆疊得半人高的煙花爆竹。他們聲嘶力竭地叫嚷著,全集市只有他的品種多,花樣全,物又美,價又廉。為了驗證他的貨好,便不時地叫幫忙跑腿的人抱了一盤煙花,遠離了貨車燃放。於是,這邊剛剛熄滅了火種,那邊又燃起了絢麗耀目的煙火來,引來眾多風吹不透雨淋不透的人牆和如暴雷般的叫好聲。也有不留意火種的,或是因了風起吹散了燃著的煙花,一個不留神兒,就落到了整車成捆的煙花爆竹堆裡。立時,便燃起沖天的狼煙,伴著震耳欲聾的爆響聲。人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