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136.第136章 仁德書院

而告之”的李基,自然不會放過這一次宣揚“仁德書院”的機會。

吸引而來計程車子,劉備縱使能夠吸引得更多在麾下效力,那也只能是解一時之需。

唯有真正建立屬於自己的人才培訓體系,才是長久之計。

為何漢末時期,英傑不斷,將星璀璨;

可到了三國後期,人才凋零,甚至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等諺語。

除了人口的劇烈下降,社會動盪不安,導致的人才大幅度下降,也與魏蜀吳均沒有完整的人才培訓體系有關。

仁德書院所肩負的,正是這一重任。

或許,由於種種因素限制,讓這個時代人人識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仁德書院的存在也必然能為劉備集團產出源源不斷的人才。

當然,明面上仁德書院自然是秉承著“知識不分南北,人才不論寒貴”,即便是在仁德書院學業有成,書院也絕對不會限制學子的去向。

但仁德書院推薦就業,這很合理吧?

再者,秉承“尊師重道”之意,身為弟子你敢忤逆老師?

老師讓你在劉玄德麾下效力,伱敢去投靠曹孟德?

隨著蔡邕親自向世人介紹“仁德書院”,且言明將上萬卷書籍盡數捐獻於“仁德書院”,書院學子盡皆可隨意翻閱之後,在場的學子們幾乎沸騰了。

而當蔡邕言及“仁德書院”所秉承的乃是先賢“有教無類”之觀念,不論貧富,不論出身,只要符合書院的考察便可入學。

且蔡邕擔任山長,“水鏡先生”司馬徽擔任副山長之餘,甚至還獲得了大儒鄭玄的支援,派遣弟子孫乾前來祝賀之,言及鄭玄他日亦定當至書院教授學子。

一時間,眾多士子們大多已然激動得不能自己。

對於這個時代計程車子們而言,知識是有價的,是存在門檻的,是被各大世家、名士所把持著的。

對於普通的寒門士子而言,就算是想學,往往都難尋門路。

故以,眾多士子才會選擇出門遊學,除了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之意,為的更多的是與不同士子相互交流學識,提高自己。

而如今,蔡邕所當眾宣佈的這一訊息在眾多士子,尤其是寒門士子耳中,完全不亞於是一道驚雷。

這就好比,清北融合,且宣佈全國學子分數線全部與北平一致。

霎時間,不少寒門士子激動得不顧形象地歡呼了起來,甚至老淚縱橫。

唯有身為潁川名士的郭圖以及不少潁川世家出身計程車子,臉色一下子難看了起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