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寶釵這次來清堂茅舍,卻是焦順頗有些瓜葛。
當初二人通訊時她受焦順啟發,薛家搶在工部之前,在金陵、揚州、廣州等地開設了工學,將商號工坊裡表現優異的學徒集中起來進行培訓。
去年底薛家的工讀生就已經畢業了,經過小半年的考察試用,效果可說是相當拔群。
產出盈利都有增加不說,更重要的是這些對薛家感恩戴德,又具有一定替代能力的工讀生們,極大的震懾了那些因為老東主英年早逝、少主昏庸無能,而蠢蠢欲動的遺老遺少。
這陣子,南邊兒商號裡消極怠工、陽奉陰違、中飽私囊的的弊病,都得到了有效的抑制。
這讓薛家感到欣喜的同時,也下定了全面推廣工讀制度的決心。
先前之所以僅在南方推行,一來是因為薛家移居京城之後,京津兩地商號工坊的亂象,就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治理,對繼續改進的需求並不緊迫。。
二來麼,也是擔心在天子腳下和照抄官方的政策,會惹來一些不必要的風險。
現如今工部的第一批工讀生已經正式畢業,勤工助學的效果也得到了大眾認可,有意要仿照的巨賈不在少數,薛家混跡其中自然就不顯什麼了。
故此打從五月底,薛家就開始著手在京郊建立私學,同時在直隸、山東、河南等地,徵集有意入讀的工商學徒。
因為有在南方辦學的經驗,原本這一切進行的十分順利,然而最近卻突然出現了一些異常的雜音。
“前幾日萬通老號的蘇掌櫃找哥哥打聽,問能不能託榮國府的門路,把家中子弟送入朝廷的工學裡。”
“哥哥馬虎大意,也沒當成是一回事,後來陸續又有幾個掌櫃、坊主找上門來,昨兒更是連津門的陳璠都來信問起這事兒,哥哥這才覺得風頭不對,託人報給了咱們。”
聽女兒說了一通,薛姨媽卻明顯沒弄明白事情的緣由因果,緊了緊裹著雙腿的鮫綃紗,懵懂道:“這好端端的,怎麼都鬧著要去官辦工學?”
眼見那半透的輕紗,全然遮不住母親身上大片的白膩,薛寶釵不自覺的皺了皺眉,勸說的話都到了嘴邊,卻又被她生生嚥了回去。
薛父生前是個‘開明’的,因見妻子怯熱,便慫恿她在家少穿常服,多用些透氣的輕紗遮身,後來更是弄了些稀奇古怪的褻衣,充做夫妻之間的情趣。
也正是在他的慫恿縱容下,本來就偏愛奇裝異服的薛姨媽,才養成了如今這樣的習慣。
尤其是在薛父死後,這甚至成了她追憶亡夫的一種手段。
故此即便是寶釵看不慣,卻也不忍為此苛責母親,只能視若無睹的道:“還能是為什麼,自然是因為官辦工學出來的,有機會直接做去工部做官。”
頓了頓,又順帶給母親科普道:“本朝吸取前朝教訓,原是斷了捐身一途的,後來世宗皇帝憐惜官宦人家維繫家門不易,這才恩准父祖兩代皆在七品以上的人捐官,且捐出來的普遍都是虛職,根本無法補缺。”
“似尋常工商子弟,就只能靠讀書舉業才有機會入仕——可這本就比人少了耕讀家學的傳承,又有幾個工商子弟能考取功名的?”
“如今聽說只要在工學裡表現出色的,就能直接去工部當匠官兒,他們自然都趨之若鶩。”
說白了,在這些掌櫃們看來,兒子考科舉比不過人家正經讀書人,但這經商做工的事情又有什麼難的?
人人都覺得有機會,自然人人踴躍爭先。
“那……”
聽女兒說了這一大通,薛姨媽卻還是沒能抓住重點,於是又問:“那這對咱們家是好事兒還是壞事兒?”
“若操作得當,自然是好事!我昨兒琢磨了一晚上,這風潮多半已經在京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