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69部分

一架作戰飛機。實際上,這成為了戰後航空兵的基本體制之一,而當時只有戰略轟炸機部隊採用了這一體制,而且還很不徹底。同時,這一體制也需要培訓大量的飛行員,在戰爭初期,帝國是沒有足夠多的飛行員的,而且飛行員也沒有輪休的制度。現在,帝國已經擁有足夠多的飛行員了,在前線無法部署更多的作戰飛機的情況下,增加飛行員數量,提高戰機的利用率,是提高航空作戰能力的主要辦法。

除了航空兵體制之外,戰區內的客觀條件也是限制航空兵作戰的一個大問題。

當時,前線機場的容納能力都是相當有限的,就算古巴又增添了幾座機場,可也最多隻能容納2000餘架作戰飛機,前提還是不部署戰略轟炸機,全部部署戰術航空兵。而巴哈馬群島的容納能力也是有限的,即使陸戰隊按照計劃在大巴哈馬島,以及大阿巴科島建好了數座野戰機場,也最多就能容納1000架戰術飛機,加上其他島嶼上的機場,整個巴哈馬群島最多容納2000架作戰飛機。而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修建更多的機場,當然,這需要時間,還需要更多的工程兵,工程裝置,以及工程物資,這對後勤保障是一個極為嚴峻的考驗,更不可能立即就建好更多的機場。

除了機場本身的容納能力之外,維持航空兵作戰的另外一個關鍵條件,即機場所在島嶼的港口的吞吐能力也是一個問題。聖地亞哥港的吞吐能力達到了每天10萬噸,這幾乎是其極限了,如果不擴大港區,新建碼頭,並且增加更多的基礎設施的話,就不可能繼續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而這些都是大工程。從港口到機場的運輸能力也是一個問題,當時能夠並行兩輛卡車的公路幹線,一天也就最多運送2到3萬噸的物資而已,而且前提條件是必須要有足夠多的卡車與司機,不然的話,就無法保證將公路的運輸能力發揮到極限。最理想的地面運輸方式是鐵路,可是修建鐵路不但費時,而且耗費巨大,當時也不會有人願意在前線修建鐵路。這些後勤保障方面的難題都很難解決,在設法增強後勤保障能力的同時,還得設法分散後勤保障的負擔。

後勤保障還有另外一個方面的嚴峻問題,那就是戰機的維護工作。任何一種作戰飛機都不可能不一直在前線作戰,除了那些在戰鬥中被擊落的飛機之外,其他的所有戰機在使用達到一定時間之後,都需要進行維護。按照不同的要求,維護又分成了好幾個等級,比如戰場維護就是在執行任務期間進行的,主要就是由地勤人員檢查飛機的狀態,以確保飛機能夠飛起來。前線維護則是指戰機在出勤達到一定次數之後,要對其主承力結構進行檢查,以確保戰機能夠繼續作戰。而最關鍵的還是大修。

“遊隼”的大修間隔時間是500個小時,後來延長到了1000個小時。而“鵬”式轟炸機的大修間隔時間只有250個小時,大概執行20次任務之後就需要大修一次。以往,大修工作都是在工廠裡進行的,或者是在擁有維修裝置的航空兵基地裡進行。而整個美洲地區,就只有巴拿馬擁有為“遊隼”式戰鬥機提供大修服務的裝置,而“鵬”式轟炸機的大修工作是在瓦胡島進行的。也就是說,到了大修的時候,轟炸機得飛回瓦胡島,花上數天的時間進行大修,然後再飛回來。別說大修本身就需要很多時間,以及要燒掉幾十噸燃料,光是往返飛行就需要兩天的時間,而且浪費近三十個飛行小時,真正在前線的作戰時間不超過200個小時,這就極大的降低了轟炸機的使用效率。

在前線建立飛機大修廠是肯定有必要的,可這並不只是軍隊的事情,還牽涉到了飛機制造廠。當時,陸航與海航都在與飛機廠協商在前線建立大修廠,或者是維修基地的事情。各飛機廠也相當配合,因為飛機大修本身就是主要的服務專案,而且在陸軍與海軍壓低了採購價格之後,透過維修賺取的利潤成為了飛機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