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漂亮的突襲戰,暫時震中了高麗,為揚威軍贏得了後方的穩定,也獲得了一個糧食藥材供應基地。
之後,陸誠並沒有過多停留,直接帶兵返回了遼南。
之後的一段時間,揚威軍並沒有急於擴張,而是把重點放在了搞發展上。
自從今年開春之後,陸誠就下令在整個遼南地區開墾荒地,並根據土地情況,廣泛種植玉米、紅薯、土豆等高產農作物。
就在陸誠帶兵進入高麗之時,遼南地區的玉米也開始收穫。來自後世的優良種子,在東北的黑土地結出了飽滿的果實。
隨著大量的糧食進入各地倉庫,整個遼南已經實現了自給自足,並且還可以儲存一部分糧食作為戰備物資。
糧食是一切發展的物資基礎,沒有糧食就無法吸引留住人力,也就無法保證各項建設的進度。
想要養一支完全脫產的專業性軍隊,也必須要保證足夠的糧食剩餘。如果普通百姓收穫的糧食僅夠自家吃,無法供養軍隊,就不得不花大價錢從別處運輸糧食,成本就太高了。
等玉米、土豆、紅薯等各項農作物全都收穫完畢之後,遼陽那邊的鞍山鐵礦也開始加緊開採。
東北這片土地上,各種礦產資源還是相當豐富的,這也為揚威軍的發展提供了更充足的保障。
有了充足的鋼鐵,就能製造出優良的武器,就可以造出火炮這種大殺器。
在陸誠的指點之下,轟天雷凌振已經開始使用最合適的比例製造黑火藥,並利用工坊最新生產出來的白糖以及雞蛋清,搞出來了顆粒狀黑火藥,大大提升了黑火藥的燃燒效率和爆發力,也讓一些土製火器擁有了更強大的威力。
有了這些強大的火器配合守城,金軍再來進攻城池,就只能碰個頭破血流,無功而返。
當然,在發展經濟、軍事、民生的同時,陸誠也沒有忘記另外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那就是教育。
在這個儒學興盛,程氏理學開始盛行的年代,想要擁有一批好用的人才,還是要自己培養。
至於那些已經被儒學、理學影響的讀書人,還真沒多少經世致用的人才,大多都是“滿腹經綸”的空談家,嘴強王者。
其實,早在陸誠剛穿越到這方世界,並開始經營陸家莊的時候,就有意收養了許多孤兒,並在莊子上辦起了特色私塾,在教學生認字讀書的同時,也教會了他們一些基礎知識。
經過六七年的發展,如今也培養出了一批具備一定科學知識的學生,為進一步的教育和技術發展奠定了基礎。
雖然和《繡春刀》世界的起點基本一致,都是從遼南地區開始經營第一塊地盤,但揚威軍和當初的遼東軍情況並不相同。
當初的遼東軍,頭頂還有遼東經略,背後還有大明,做很多事都要遮遮掩掩,即便是在自家地盤上,也要防止錦衣衛的滲透。
如今,揚威軍屬於自主創業,沒有頂頭上司,沒有任何約束,在自己的地盤上想怎麼搞就怎麼搞,自由度更高。
故而,陸誠直接在遼南地區興辦新學,摒棄以前那些沒什麼用的四書五經,只教孩子們語文、數學、地理知識、自然科學等。
反正遼南的大部分百姓都被遼國統治了那麼久的時間,一直過著牛馬一樣的生活,根本沒有讀書的機會,也都是一片白紙,相對更好引導。
當然,在教各種文化知識的同時,思想教育也必須落實到位。
只不過,這個思想並不完全是當前的三綱五常、忠君愛國,也不完全是後世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而是陸誠結合自己未來所需,以華夏文化為基礎,制定出來的一套思想教育。
有過一次造反當皇帝,上位當球長的經歷,陸誠做起一切都是得心應手,還能根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