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身精湛的武藝。在青少年時代,李世民和全家隨著父親職務的不斷調動,過著遷徙不定的生活,瞭解了大量的社會現實情況,見多識廣,眼界開闊,逐漸形成了他意志倔強、豪放剛烈的性格特點,養成了愛動腦筋和善於思索的良好習慣,遇事頭腦冷靜、處置果斷。這些性格和習慣,使青少年時代的李世民就開始顯露了出眾的才華。
公元615年,隋煬帝巡查北方要塞時,突遭突厥始畢可汗幾十萬騎兵襲擊,雁門(今山西代縣)一帶四十一座城失陷三十九座,隋煬帝困守雁門城內,將求救的詔書捆在木板上放進南流的汾水中,命令各地募兵救援。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就在這時應募入伍,隸屬屯衛將軍雲定興部下。李世民向雲定興獻出疑兵之計:“始畢膽敢領兵圍困天子,一定是估計到我們倉促應戰無法增援解圍,我們應當在白天遍設旌旗幾十裡,在夜裡則擂鼓相應,敵人必定會以為大量救兵已到,便會望風而逃。如若不然,現在敵眾我寡,萬一敵軍傾巢出擊,我們就難以支撐了。”
雲定興立即依計行事,突厥人果然中計,匆忙引兵退去。在這次解圍戰中李世民初露過人的軍事才華。
李世民的父親李淵本來是隋朝的大將,被封為唐公。隋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反抗隋煬帝。李世民也為國事擔憂,常在父親面前說起這些事。
李世民有個好朋友,名叫劉文靜,是晉陽縣(在現在山西省)的縣令。劉文靜因為和一位反抗隋朝的農民起義領袖結成了親家,隋朝官府把他關進了監獄。有一天,李世民去探望他。劉文靜對李世民說:“現在天下大亂,可惜沒有像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那樣的人來收拾大局呀!”
李世民說:“我正是來跟您商議這件大事的。您有什麼好計策?”
“現在各地反隋的有幾萬人,只要能把他們利用起來,奪取天下就像把手掌翻過來一樣容易。您父親統率著幾萬軍隊,晉陽城裡也可以招收十萬人,有了這支兵力,不用半年,就能得天下呀!”
“您說的正是我所想的。”李世民十分高興,可又有些猶豫地說,“就怕我父親不同意啊!”
這時候,李淵的軍隊在一次和外族的戰爭中打了敗仗,他怕朝廷責備,十分著急。李世民乘機對父親說:“您要是能順應民心,起兵反隋,就能轉禍為福!”
“大膽!”李淵聽了大吃一驚,“你再胡說,我就把你抓起來,交給縣官去治罪!”
“我看清了天下大勢,才敢說這些話。”李世民不慌不忙地回答,“您就是去告發我,我也不想跑。”
“唉!我哪能忍心告發你?只是讓你不要再胡說八道罷了。”李淵說。
第二天,李世民又來見父親,勸他說:“我昨天的話,是萬全之策,請您別再猶豫啦!”
李淵長嘆一口氣,說:“昨兒晚上我想來想去,覺得你說的話也有理,就依你說的去辦吧。”
就這樣,在李世民的鼓動下,李淵起兵反隋了。於是,李世民和哥哥李建成領兵首戰西河郡,西河郡在太原的西南面,是以後進兵長安的必經之路。兄弟二人治軍嚴明,長驅直入,攻下西河。此後,李淵父子又領兵南下攻下霍邑。在圍攻關中門戶河東時久攻不克,李世民主張先入關直取長安,長安一下則河東不戰自降。李淵採納了他的意見,兵分兩路,一路取長安,一路繼續圍困河東。果然在長安攻陷之後,河東守將見大勢已去,開城投降。
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改國號為唐,定年號為武德。李淵有四個兒子: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