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都下馬,靜靜站在李二陛下身後,等著他回過神來。 “衛螭,所謂的資本積累,如何積累?何謂積累?” 望著出了一陣神,李二陛下問道。衛螭撓撓頭,走過去,道:“陛下,所謂的資本,說白了也就是錢吧,資本積累差不多也就是從小錢到大錢的積累,對那樣的小山村來說,說這些太遙遠了,先把肚子問題解決了才是大事。” 按照學過的馬哲,生產力與生產方式,在大唐並沒有失衡,也遠遠達不到大規模爆發的社會矛盾的程度,剛經歷了大戰才幾年的時間,談所謂的爆發太遙遠,也不現實,如今正是人人滿頭搞生產、填飽肚子的時候。 李二陛下笑著頷首,摸著鬍鬚道:“這幾句話倒說得有見地,不過,也不是很明白,來,就算是和朕聊天吧,說說。” 衛螭組織一下語言,道:“我給陛下講講臣在海外的見聞吧。民以食為天,首先,要做到的是填飽肚子,然後才能再言其他。在海外,要發展之類的,首先要做到的是百姓能吃飽,衣食住行,衣服嘛,只要能遮羞就行,穿破爛點兒沒問題,住和行,只要有一瓦能存身也能對付著住。吃飽了,有剩餘了,才會有人想出售,如果連餵飽自己都成問題,誰會去出售糧食?肚子吃飽了,生存沒有問題了,然後。人們才會去考慮其他。在糧食不夠吃的時候,恨不得把所有地種上的都是糧食,怕餓肚子。只有糧食夠吃了,才會去想要種點兒可以賣錢的東西,然後拿去新增其他的東西。大概就是這個過程。” 李二陛下一臉沉思的表情,顯然在努力理解衛螭的意思,示意衛螭繼續往下說。衛螭續道:“在海外的國家,已基本解決了百姓的吃飯問題,能種植許多地經濟作物,也有了剩餘的勞動力,但是,發展問題仍是重中之重。地勢好的地方,交通便利地地方,商人到達容易。商品也容易運輸出去,經濟發展就好一些,經濟好了,帶動了其餘產業的發展。當地的百姓收入高了,自然也就富裕了。而交通欠發達地區,要發展卻很難很難,即使有了剩餘地物資。要麼就是任由在地裡壞掉,要不就是得不償失的運出去,或許賣的價錢,還趕不上運出去的花費。” 這種情況,在後世的現代偏遠山區是很普遍的。衛螭的故鄉雖說也是小山村,但隨著改革開放,交通條件的改善。日子是漸漸好起來的。就是因為他們村的發展,搞得廝以為全國各地肯定都通上了公路。直到送醫下鄉地時候,廝才知道想得太天真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地方都通了公路,仍有很大一部分的偏遠山區,莫說汽車了,連腳踏車、摩托車都上不去,只能靠徒步行走。運輸基本靠人力背,大件的就靠馬什麼的牲畜馱出山。 衛螭隨醫療隊下鄉地時候,曾遇過一次。大約三四個小村子,都在大山裡,從鎮上過去,最近的要爬四個小時的陡峭山路,基本沒有年輕人在家,年輕人都出外打工去了,只有老年人在,平均年齡六十以上。當時進山的時候,醫療隊地用品都是這些老人家給背進去的,即使揹著物品,人家走山路也是比衛螭等年輕人快,當時,讓醫療隊的大姑娘小夥子們慚愧得很無言。 記得,當時山裡有家人養了一年的大肥豬終於出欄了,弄下山大概能賣個千多塊錢,千多塊錢,在當地是一筆大收入,畢竟,那只是一個人均年收入只有數百的貧窮山區。那戶人家也沒有年輕人,只剩下兩個老人家在家中。為了把豬弄下山去賣,出價兩百都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