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笛恭謹答道:「弟子學了《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但只懂得一點皮毛。」
車廂內沉默了好一陣,才有聲音傳出來:「雷公告訴我,說你會吞天、食地、吸星大法。我看那都是歪門邪道!因為黃帝不在,你一個人瞎捉摸,所以學偏了!你知道什麼是三墳五典?那是三皇五帝之書!什麼是八索九丘?那是八卦之法、九州之志!」
秦笛一愣,趕緊豎耳傾聽。
歧伯道:「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之書,謂之五典。在玉皇大帝登基之前,黃帝乃是統領天下群仙的天帝,他德高望重,坐鎮黃帝宮,接受各位仙帝奉獻上來的仙典,經過多年琢磨,最後編纂出三墳五典,內容博大精深,其中包含了八位仙帝的心法要旨,豈是你一個小小的天仙所能領悟的?」
秦笛連連點頭,笑道:「前輩您說的是,弟子年幼無知,還請前輩多加指點。」
「唔,我只是隨口提一句,其實我自己也不懂。尤其是你現在境界不足,就算絞盡腦汁也沒有用。等你進階祖仙之後,爭取放出比較多的化身,去各個星辰實踐學習,仔細琢磨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中的內容,或許在很多年後,你才能領悟其中的要旨。」
秦笛問道:「請問前輩,您當年作為祖仙的時候,放出了多少化身?」
歧伯道:「這問題,我不會回答你的。因為化身的數目和質量,決定祖仙最終的成就。這就像築基的時候,開闢的紫府空間有多大一樣,一般人都不會告訴你。除非我這樣的仙醫,才能在看病的時候,得到第一手的資料。」
「那麼請問前輩,一般的祖仙擁有多少化身?對於修真人來說,這方面有什麼值得注意的嗎?」
歧伯沉吟片刻,答道:「作為祖仙來說,最少要放出九具化身。最多沒有極限。但也不是越多越好,更重要的還是質量,要讓化身不斷成長,幫你領悟大量的天道法則。」
「一般來說,按照慣例,有三種化身之法。一種叫做『一百單八將』。就是說,放出一百零八個化身,散佈於普天之下各大主要星辰。很多祖仙都是採用這種方式。」
「第二種叫做『七十二地煞』,是說放出化身,進入七十二顆『母星』修煉。這些星球都是諸多仙王誕生、成長和歷練的地方,因為靈氣充沛,循化不斷,永無止息,再加上崇尚殺伐,廝殺慘烈,很容易讓資質上佳的修真人成長起來,因而被叫做『群仙之母』。」
「在那些母星之上,有些神仙一直守在當地,用不著去靈界、仙界尋找機緣,也不用去三垣二十八宿開荒拓野,就能成長為法力無邊的大人物,比如說鎮元大仙,人稱地仙之祖,他住在萬壽山五莊觀,雖然說是地仙,但是功力之高,不在普通的仙帝之下。」
「第三種方法,叫做『三十六天罡』。就是說放出化身,進入三十六顆祖星。那裡是老牌仙帝的故鄉,所以才被稱為祖星。祖星開發時間很長,因為誕生了太多的仙帝,所以大都耗盡了靈氣。」
「雖然如此,只有到了祖星,才能更好的領悟仙帝創下的心法。比如你學的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只有去了祖星,尋訪仙帝走過的足跡,才能更快的掌握。可惜啊,祖星被天庭封印了,不準神仙隨意進入,誰敢私自亂闖,一旦被捉住,下場悽慘無比!」
「在這三種方法中,最上乘的乃是三十六天罡,其次是七十二地煞,然後才是一百單八將。衍化分身不但耗費仙元力,而且折損壽元,每演化出一具化身,就要折損萬年壽命。除非這具化身修成正果,滿載而歸,還能將壽元補回來。如果演化出無用的分身,或者分身沒有成長起來,不能幫你領悟出天道法則,那就太可惜了。」
秦笛聽了這番道理,心中很是感激,道:「多謝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