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笛道:「多謝師傅,這名字很好,我喜歡。弟子想請問師傅,您是否有一個徒弟,法號『悟空』?」
菩提老祖道:「悟空?他已經被我趕出師門,不知道去哪裡逍遙了。」
「師傅為何要趕走他?」
「野性未馴,需要磨礪。」
「師傅,那是哪一年的事兒?」
「你來這兒之前不久。為師將筋斗雲和七十二變傳給了他,便不會再將相同的功法傳給別弟子,我是怕悟空惹事,將罪行轉嫁到別人身上。」
秦笛心道:「如果說悟空才被趕出去沒多久,那麼說大鬧天宮的故事尚未發生!或許此刻悟空還在花果山呢!卻不知道花果山位於何處。」
耳聽菩提祖師說道:「徒弟啊,我不管你將來如何,要求你但凡在佛宗淨土行走,只以法號『悟塵』相稱,如果出門在外,則以本名『秦苦』稱呼。你記住了嗎?」
秦笛躬身道:「弟子明白,不敢給師尊添麻煩。」
「好了,本門這一次去參加靈山法會的,除了妙生,空生,善現,善吉和你之外,還有虛雲、慧遠、一行、懷海、弘一,總共十人。你跟著大師兄妙生,他已經參加過五次靈山法會了,若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前去問他。」
秦笛聽得欣喜莫名,因為這十人之中,有好幾個熟悉的名字!
比如說一行,乃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本名張遂。
張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郯國公張公謹。張遂自幼刻苦學習曆象和陰陽五行之學。青年時代即以學識淵博聞名於長安。後來剃度為僧,取名「一行」。先後在嵩山、天台山、當陽山學習佛教經典。曾翻譯過多種佛經,後成為密宗的領袖。
他不單是佛門高僧,還是天文學家,製造了渾天儀,制定天衍歷,是出現在後世中學課本中的人物。
再比如說弘一大師,本名「李叔同」,也就是寫下「長亭外,古道邊,夕陽山外山」的人,近代史上最傑出的高僧,「二十文章驚海內」,「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對於秦笛來說,最感興趣的乃是弘一大師精通禪音梵唄,乃是了不起的佛音大師!
他在出家之前就是大音樂家,創作的《幽居》、《春遊》、《早秋》、《西湖》、《送別》、《落花》、《悲秋》、《晚鐘》、《月》等,曲調優美,朗朗上口,令人驚嘆,讓人欽慕。
出家之後,弘一大師更是精研禪音梵唄,憑藉著佛音和律宗修為,進階為等覺菩薩。
對於這樣人物,秦笛有種高山仰止,嘆為觀止的感覺。
「哎呀,作為同門師兄,我怎麼現在才知道呢?我真是井底之蛙,相見恨晚啊!」
在這十位師兄中,他只見過三四位,一多半都沒見過。
因為這些人要麼常年閉關修行,要麼出門在外傳法,再加上秦笛自身也在閉關修煉,所以彼此之間碰面的機會並不多。
菩提祖師擺了擺手:「去吧,一路小心,莫要生事。」
秦笛道:「多謝師尊指點,弟子去了。」
第1002章 佛國
一行十人,出了靈臺方寸山,向著西方飛去。
秦笛跟的最緊的,不是大師兄妙生,而是排行第二十二位的師兄「弘一大師」。
他心裡想說:「弘一師兄,能不能給我簽個名?」
可是轉念一想,就算簽了名又如何?
又不能回到穿越前的地球,連個炫耀的物件都沒有。
難道說他把簽名拿過來,回頭展示給幾位紅顏知己,或者給幾個弟子看?不管是苗雲娟還是範瑤,都是從原荒世界出來的,那裡連知名的和尚都沒有,誰知道弘一法師是誰呢?
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