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北京劇場的歷史記憶(9)

1949年以後,整個社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演員得到了尊重,整個觀戲的群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普通百姓都走進劇場去欣賞戲曲或戲劇。五十年代初舊劇場得到了相當大程度的改造,改造後由一些國營或民營劇團長期固定使用;比如人藝在1957年以後用了首都劇場,北京京劇院當時叫北京京劇團,用了北京市工人俱樂部,中國京劇院用了人民劇場,北京曲藝團用了廣德樓,後來成為前門小劇場,北昆用了由哈爾飛劇場改造而成的西單劇場。

與此同時,又興建了很多新的劇場。1956年以前建的劇場,最有影響的是天橋劇場,這個劇場實際上既能演戲曲,也能演戲劇。後來一直演舞蹈劇和芭蕾舞,直到“*”中間,都是芭蕾舞團所佔用。還有就是在護國寺衚衕的人民劇場,也是1956年以前就建成了。人民劇場現在基本上沒有演出了,但這個建築儲存了下來。虎坊橋建的北京市工人俱樂部,也是當時一個水平很高的戲曲演出場所。此外還有東城小經廠的實驗劇場,同時還有很多機關廠礦的禮堂俱樂部,都是演出場所。

1956年以後建成的劇場,最突出的有兩個,一是北展劇場,一是首都劇場,北展劇場當時叫蘇聯展覽館劇場,這個劇場完全仿造當時的蘇聯建築,採用大邊框式的舞臺。首都劇場五十年來屬人藝專用,雖然容納的人數不是很多,但是觀眾席的舒適、舞臺和樂池的裝置、觀劇的角度以及當時從東德進口的音響裝置都是一流的,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精緻的劇場。

1959年建國十年大慶的時候,還建了一些新的劇場,最突出的就是十大建築之一的民族宮。民族宮劇場在當時來說也是一個設施比較先進的劇場。稍後又建了二七劇場。可以說,1949年以後,到“*”之前,北京的舊劇場得到了大規模改造,新劇場的建立則如雨後春筍,這段時期北京的劇場和演出都非常繁榮。

堂會的演出

自元雜劇開始,北京戲曲演出的形式多種多樣,至少從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後就有了堂會演出,形式也各不相同。那時大官僚和富商家裡蓄養戲班的風氣很盛,我們看《紅樓夢》知道,賈府從蘇州買來一些女孩子,然後請人在家裡教習並蓄養起來。家裡的戲班演出是經常性的,但是班小演不了大戲,只能作為平時的家庭娛樂。

官僚、富商們覺得這樣不足過戲癮,於是就將外面的戲班請來,或者將不同班社的演員聚到家裡演出,這種形式就稱為堂會。堂會形式從明代一直延續到上世紀三十年代末,長達五六百年時間,這也是北京的一個特殊現象。外地也有堂會,但是相對來說沒有北京這麼興盛,我們可以從梅蘭芳先生的《舞臺生活四十年》、韓世昌先生的《我的崑曲生涯》等著作中瞭解到當時堂會的許多情況。一些大官僚、富商宅第中,一個月的堂會最多能達到二十多次。舉辦堂會演出總要有一個由頭,比如說老人過生日,主人過生日,或者是孩子滿月、官員升遷等喜慶活動就是最好的由頭,後來就是沒有由頭也會舉辦堂會演戲。

堂會演出的場地多選擇在有戲臺的宅第之中,當時一些深宅大院的花園或跨院中多設有小型戲臺,沒有戲臺的人家也可以在院中搭起臨時性的簡易舞臺。堂會的演出形式在北京繁榮主要是因為這裡是王府官宦集中的都城,也是名角薈萃的中心。堂會的演出時間可以很長,一般來說從下午兩三點鐘開始到深夜為止,能達到*個小時,演出的劇目可能有十幾出。與劇場演出有所不同,堂會戲有點戲的形式,就是戲班拿著紅紙寫的單子,請主人家點戲,主人為了客氣,也請重要的來賓幫助點戲,以表示對客人的尊重。點到的戲不能說不會,所以當時一個演員會一百五十出到兩百出戲不算稀奇,點什麼戲能唱什麼戲。後來也有預先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