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姑臧,先稱酒泉公,繼稱三河王,晉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進號天王,國號涼,史稱後涼,傳兩代,公元403年滅於後秦。
此外,在隴西郡還有一個仇池國,自漢獻帝建安中,氐帥楊駒徙居於仇池以來,其後裔一直是這一帶氐族的統治者,晉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氐酋楊茂搜率部於仇池稱王,其後裔雖多次遷徙,並更易其名稱,但始終領有這一區域,最後為隋文帝所滅,共傳衍286年,若從楊駒計算,有近400年的歷史。
呂布心裡非常清楚,若是他拿不出行之有效的手段來遏制羌人、氐人的發展,歷史就會繼續像原來那樣,羌人、氐人便會在五胡亂華期間荼毒大漢子民。
其實羌人並不是一直都跟大漢敵對的,當年漢宣帝劉詢派趙充國往討,趙充國以招撫為主,儘量少殺伐,羌人陸續歸降,趙充國在臨羌至浩亹沿湟水屯田,其後,繼續進行軍屯和移民墾種,且興水利、修道路、繕城郭,自從以後,羌族不但在畜牧業發達,農業也有些發展,羌人以畜產與漢人交換糧、布及手工業製品,與西域、西南夷亦有貿易往來,這樣促使了羌中的安定,羌人和漢人和平共處了很長一段時間。
呂布認為,趙充國的做法雖然在這兩漢時期算是無上妙法,卻治標不治本,只要這些異族存在一日,就有跟大漢為敵、趁大漢衰落而撕咬大漢的可能,只有把這些異族融合在漢人裡面,才能徹底消弭五胡亂華、安史之亂、蒙元滿清入主中土等野蠻摧毀文明的危險。
呂布當年在朔州推行強行漢化政策,將那些內遷的南匈奴人強行漢化成漢民,但現在涼州到西域各國分佈了形形色色的異族,總人口將近四五百萬,若是強行漢化,必定引起他們的反彈,會讓剛剛平穩下來的涼州西域再度陷入戰亂之中,絲綢之路便會再度中斷,這絕對不是呂布想看得到的。
所以呂布在涼州準備實施鼓勵性的漢化政策。
任何一個族群都分上層統治階級和中下層被統治階級,任何族群的叛亂都是上層帶頭,中下層盲從,所以對待上層和對待中下層的安撫政策肯定要不同,必要要把這些族群的上層和中下層割裂開來。
呂布以大漢朝廷的名義,封給那些羌人、氐人部落的上層貴族們率義王、歸義候之類的官職,賜給他們大量金銀、精美絲綢、瓷器、茶葉,並邀請他們來鄴城朝見大漢天子,等他們來到鄴城朝見完劉辯後,再安排這些部落頭人到神仙院、忘憂館裡面享受神仙丹、忘憂丹、聲色犬馬、靡靡之音,讓他們在洛陽、鄴城的花花世界裡忘卻自己曾有的叛漢野心。
在那些部落頭人樂不思蜀時,涼州那邊的皇甫嵩、徐榮、閻行、馬騰遵照呂布的命令,以保護絲綢之路為理由,重金向那些部落延請精騎,當那些部落的精銳部眾加入護羌中郎將馬騰的護羌隊伍後,在訓練之餘,讓他們盡享漢人的富足生活,讓這些精兵徹底忘卻以前的部落生活。
這便是袁紹對三郡烏桓曾使用過的“寵其名王收其精騎”的戰略,曾讓蹋頓的三郡烏桓變成了袁紹的堅定盟友,但袁紹沒有把這個戰略用到至極,所以三郡烏桓最終還是沒有幫上他多大的忙。
當然不是所有部落頭人都會順從呂布的命令到鄴城做醉生夢死的豬玀,也不是所有頭人都看在錢的面上放棄自己的精兵,這樣桀驁不馴的部眾以佔據仇池的楊騰為典型,他擁兵自重,拒不理會呂布的邀請。
呂布知道這個楊騰的後人建立了仇池國,自然容他不下,命皇甫嵩、徐榮、閻行、馬騰統領漢兵和那些順從的羌、氐部落精兵攻打楊騰的仇池,將楊騰滿門抄斬,楊騰首級到處傳示,如此這般,對桀驁不馴者殘酷鎮壓,一邊鎮壓一邊安撫,如此鎮撫,盡顯奇效。
當部落頭人都在鄴城享受驕奢淫逸的生活,當部落精銳騎兵也都在涼州郡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