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了。
參觀了姜維故里的展覽後,賈勇又打車來到了麥積山石窟。麥積山是小瀧山中的一座孤峰,山型酷似麥垛。當時的麥積山石窟還是一個不收費的景區。
賈勇小時候在山西生活,知道大同有云崗石窟,後來上中學,聽說了敦煌石窟。在到天水之前,賈勇並不知道麥積山有石窟。在賓館介紹當地名勝的小冊子裡,看到麥積山有石窟的時候,賈勇以為也就是一尊石佛像。到了麥積山,賈勇才知道這裡是一個石窟群。
展區說明介紹說,麥積山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賈勇爬上爬下看了一百多個石窟佛像。自從在廣交會接觸到羊脂玉佛造像的加工訂單後,賈勇開始對佛造像留意起來。他去過博物館,查過資料,開始能夠分出漢傳和藏傳佛教在佛造像上的一些區別。
在賈勇有限的關於佛教的知識中,藏傳佛教應該保留了更多源自印度的佛教傳統教義,而漢傳佛教則與中國的本土儒家和道教實現了融合。這都反映在了佛造像上。藏傳佛教的佛造像有古印度人的特點,漢傳佛教的佛造像則有中國人的特點。
賈勇更喜歡漢傳佛教佛造像的造型。他覺得藏傳佛教的佛造像的造型過於嚴厲,而漢傳佛教佛造像的造型則較為親切。賈勇覺得這些區別反映出佛教的分支流派在人與神的關係上的觀點的不同。
在藏傳佛教中,人與神的距離更遠,人就是人,神就是神,即便是有人能成為神,也是因為他是特殊的人,是本來就是神的人,是來體驗人的經歷的神。這應該與古印度社會森嚴的等級觀念有關係。在這種等級體系中,人有劣根和劣性,不能透過修煉實現等級的跨越。
漢傳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在與儒家和道教思想融合的過程中,鼓勵人向善,宣揚人人皆可成佛的觀念,也就是說,等級是可以透過修煉實現跨越的。人是可以修煉成神的。有的人覺得漢傳佛教已經不是原汁原味的佛教了。也許正是世俗化的漢傳佛教為佛教在中國的發展爭取到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