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
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
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
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
賞析:
一、原文釋義:
孔夫子您究竟是怎樣的人物啊,一生奔波忙碌、居無定所,在那個時代四處求索。您出生的地方依舊是那鄹氏之邑,您曾經居住的宅院如今已成為魯王宮。您嘆息鳳凰不能現世,感慨自身生不逢時,為麒麟被捕獲而悲傷不已,怨恨自己所秉持的大道難以推行,理想無法實現。如今,看到您在兩楹之間接受後人的隆重祭奠,想必應當與您昔日夢中所期望的情景相同吧。
二、詩篇背景:
此詩乃唐玄宗李隆基在前往泰山封禪的路途之中,途經鄒魯之地祭祀孔子時有感而作。當時的唐朝正值盛世之期,國家繁榮昌盛,然而唐玄宗深知,在物質富足的背後,文化的傳承和道德的弘揚對於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故而,他懷著無比的尊崇和敬仰之情,對孔子這位千古先聖予以祭奠,並借這首詩抒發了內心的感慨與思考。
三、賞析分享:
1. 開篇設問,引人深思:詩以“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開篇,這一簡潔而有力的設問如同一記重錘,猛然敲開了讀者的思維之門。“夫子何為者”,直接丟擲對孔子一生行止的疑問,引發讀者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棲棲一代中”,則生動地描繪了孔子一生奔波流離、尋求真理的艱辛歷程,讓人心生悲憫。這種開篇方式,不僅簡潔明快地將孔子的形象置於讀者眼前,更以強烈的疑問引領讀者深入思考孔子的人生意義和價值。
2. 地點關聯,凸顯尊崇:“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這兩句透過對孔子出生地和舊居的提及,巧妙地將歷史與現實緊密相連。鄹氏邑,那是孔子生命的起點,承載著他最初的夢想和追求;而魯王宮的出現,則從側面烘托出孔子地位的尊崇。曾經平凡的宅院如今已成為王宮的一部分,這一變化暗示著後人對孔子的敬仰和追崇。這種地點的關聯,既讓讀者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滄桑,又凸顯了孔子在人們心中的崇高地位。
3. 嘆麟傷鳳,道窮身否:“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此二句猶如深沉的悲歌,將孔子內心的悲憤與無奈刻畫得淋漓盡致。“嘆鳳”之典,源自孔子對太平盛世、賢君明主的渴望卻不可得;“傷麟”則象徵著他對仁德之道遭受挫折、無法暢行的悲痛。“嗟身否”,是孔子對自己生不逢時、命運多舛的感慨;“怨道窮”,則是他對理想難以實現、學說無法推行的深深怨恨。這兩句典故的運用,不僅豐富了詩歌的文化內涵,更讓讀者深刻體會到孔子在追求真理道路上所遭遇的重重困境和內心的痛苦掙扎。
4. 今昔對比,寄託希望:“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這兩句形成了鮮明的今昔對比,將過去孔子的坎坷遭遇與當下受到的隆重祭奠相互映襯。過去,孔子雖心懷大道,卻四處碰壁,理想受挫;而今,他在兩楹之間接受後人的敬仰和供奉。這種對比,既表達了唐玄宗對孔子在天之靈能夠得到慰藉的美好期望,也暗示了希望孔子的思想和精神能夠在當下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同時,這也反映了唐玄宗對文化傳承的重視和對國家未來發展的期許,希望借孔子的智慧和精神引領唐朝走向更加繁榮昌盛的明天。
四、深度思考:
1. 文化傳承的責任:詩中唐玄宗對孔子的祭奠,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文化傳承的重要性與艱鉅性。在時代的洪流中,文化傳統猶如璀璨的明珠,需要我們精心呵護與傳承。然而,現代社會的快節奏與多元化,使得古老的智慧和價值觀面臨著被遺忘和曲解的危險。如何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中,堅守文化的根脈,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