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清瑟怨遙夜,繞弦風雨哀。
孤燈聞楚角,殘月下章臺。
芳草已雲暮,故人殊未來。
鄉書不可寄,秋雁又南迴。
賞析:
一、原文釋義:
清冷的瑟聲在漫長的夜晚悠悠迴盪,那哀怨的旋律彷彿在訴說著無盡的愁緒,宛如一位幽怨的女子在傾訴著心中的情思。繞弦的餘音,似被風雨裹挾著,瀰漫著深沉的哀傷。孤燈搖曳,在這寂靜的夜裡,楚地的號角聲隱隱傳來,更增添了幾分孤寂與蒼涼。殘缺的月亮緩緩落下章臺,那黯淡的光芒灑在大地上,給人一種淒涼之感。芳草已然步入暮年,那曾經的蔥鬱與生機漸漸消逝,如同詩人心中的希望在時光的流逝中逐漸黯淡。熟悉的故人卻遲遲沒有到來,那份等待的煎熬,那份思念的痛苦,如影隨形。想要寄出的鄉書無從投遞,那滿滿的思念與牽掛無處安放。秋天的大雁又開始向南飛回,它們帶著對溫暖之地的嚮往,展翅翱翔,而詩人卻只能在這異鄉的土地上,獨自承受著羈旅之苦和對故土的深深眷戀。
二、詩篇背景:
韋莊,唐末五代時期一位飽經滄桑的詩人,歷經離亂,飽嘗羈旅之苦。在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戰爭頻繁,社會秩序混亂,人們常常被迫背井離鄉,在陌生的土地上艱難生存。
這首詩或許是韋莊在漂泊他鄉之時,於夜晚獨處在章臺之地,心中湧起無盡的思念與哀愁之作。當時的他,身處異鄉,周圍是陌生的人和陌生的環境,孤獨感如影隨形。夜晚的寧靜更加凸顯了他內心的孤獨與寂寞,對家鄉的思念和對故人的牽掛在這一刻如潮水般湧上心頭。
三、賞析分享:
1. 哀怨的音樂氛圍:詩以“清瑟怨遙夜,繞弦風雨哀”開篇,韋莊恰似一位善於捕捉情緒的音樂家,用簡潔而深沉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充滿哀怨的音樂畫面。清冷的瑟聲在遙夜中迴盪,彷彿是詩人內心深處的哀怨在訴說。那繞弦的餘音,與風雨交織在一起,更增添了一份哀愁。這裡的描寫,既展現了詩人在夜晚的孤獨與寂寞,又透露出一種對命運的無奈。那哀怨的瑟聲,如泣如訴,彷彿在訴說著詩人的坎坷經歷和對未來的迷茫。
2. 孤獨的異鄉景象:“孤燈聞楚角,殘月下章臺。”詩人進一步描繪了孤獨的異鄉景象。孤燈之下,楚地的號角聲傳來,更加凸顯了詩人的孤獨。那微弱的燈光,在黑暗中搖曳,彷彿是詩人心中僅存的一絲希望。殘缺的月亮落下章臺,給人一種淒涼之感。月亮的殘缺,象徵著詩人內心的不完整,他在異鄉的土地上,思念著家鄉的親人和朋友,渴望著那份溫暖和歸屬感。這裡的描寫,讓人深刻地感受到詩人在異鄉的孤獨與無助,以及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3. 等待的無奈與失望:“芳草已雲暮,故人殊未來。”詩人以芳草暮年比喻時光的流逝,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等待故人的無奈與失望。芳草已經老去,而故人卻遲遲沒有到來,這種等待的煎熬讓人感同身受。這裡的描寫,既體現了詩人對友情的渴望,又反映了他在異鄉的孤獨與寂寞。故人的缺席,讓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孤獨,他在這異鄉的土地上,渴望著一份真摯的友情,一份溫暖的陪伴。
4. 鄉書難寄的哀愁:“鄉書不可寄,秋雁又南迴。”在詩的結尾,詩人表達了鄉書難寄的哀愁。想要寄出的鄉書無從投遞,而秋天的大雁又開始向南飛回,這讓詩人的思念之情更加無法排解。這裡的描寫,讓人深刻地感受到詩人對家鄉的眷戀和對無法傳遞思念的無奈。鄉書是詩人與家鄉聯絡的紐帶,然而現在卻無法寄出,這讓他感到無比的失落和痛苦。秋雁的南迴,更加劇了詩人的思鄉之情,他看著大雁飛走,心中充滿了羨慕和惆悵。
四、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