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
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
餘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賞析:
一、原文釋義:
那清澈的溪流深不見底,彷彿是一個通往未知世界的神秘通道,王昌齡隱居的地方,唯有那孤獨的雲朵悠然飄蕩,宛如這片淨土的守護神。在那茂密的松林邊際,微微露出的一彎月亮灑下清冷的光輝,這澄澈的光芒似乎是特意為您而存在,只為照亮您這方寧靜的天地。茅草搭建的亭子旁,花影安靜地沉睡,彷彿沉浸在甜美的夢鄉之中;藥院裡,苔蘚肆意滋長,那斑駁的紋路宛如歲月的痕跡,訴說著時光的流轉。我也渴望能夠辭別這喧囂的世俗,歸隱而去,前往西山與那優雅的鸞鶴相伴為群。
二、詩篇背景:
詩人常建,懷著對友人王昌齡的深深牽掛和對寧靜生活的嚮往,踏上了探訪王昌齡隱居之所的旅程。在那個動盪不安、世俗紛擾的時代,人們的心靈渴望著一片寧靜的港灣。王昌齡選擇了遠離塵世的喧囂,在這清幽之地尋覓內心的安寧與真諦。常建的到來,不僅是對友人的探望,更是對一種理想生活方式的追尋與探索。在這片與世隔絕的淨土上,詩人常建親身感受到了那份超脫塵世的寧靜與美好,於是揮筆寫下這首充滿感慨與嚮往的詩篇。當時的社會,政治黑暗,官場腐敗,許多文人志士在仕途上遭遇挫折,對現實感到失望。王昌齡的隱居,既是對現實的逃避,也是對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常建的這首詩,既是對友人選擇的理解與尊重,也是自身內心渴望的一種投射。
三、賞析分享:
1. 清幽的隱居環境:詩開篇“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詩人以簡潔而生動的筆觸,勾勒出一幅神秘而清幽的畫面。深深的清溪,其水深難以測量,給人一種深邃而未知的感覺,彷彿隱藏著無盡的奧秘。而那孤獨飄蕩的雲彩,更是為這隱居之處增添了幾分超凡脫俗的氣息。這裡的“孤雲”不僅是自然景象的描繪,更象徵著王昌齡隱居生活的高潔與獨立,不與世俗同流合汙。這種清幽的環境,不僅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更引發了人們對內心寧靜的追求和對世俗紛擾的逃離。同時,清溪與孤雲的組合,形成了一種動靜結合的美感,清溪的流淌象徵著生命的不息,而孤雲的靜止則代表著內心的安寧,一動一靜之間,盡顯大自然的和諧與美妙。
2. 寧靜的月夜之景:“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這兩句詩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寧靜而又溫馨的月夜場景。在松林的邊際,一輪微微露出的月亮灑下柔和的清輝,彷彿這光芒是專為王昌齡而灑下,只為陪伴他在這寂靜的夜晚。這裡的“微月”和“清光”不僅照亮了周圍的環境,更照亮了王昌齡內心的世界,讓他在這片寧靜中感受到一種來自自然的關愛與撫慰。“松際”一詞,點明瞭月亮出現的位置,松樹的高大挺拔與月亮的柔和清輝相互映襯,營造出一種剛柔並濟的美感。同時,“猶為君”三個字,更是將詩人對友人的深厚情感融入其中,表現出對友人在這清幽環境中堅守自我的讚賞和敬意。這清光彷彿是大自然對王昌齡的一種特殊眷顧,也是詩人對友人高潔品質的一種讚美,讓人感受到詩人與友人之間心靈相通的默契。
3. 荒蕪中的詩意:“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茅草亭邊花影安睡,藥院裡苔蘚蔓延,看似荒蕪,實則蘊含著一種自然而又隨性的詩意。花影的沉睡和苔蘚的滋長,是大自然自由生長的表現,沒有人工的雕琢和修飾,一切都遵循著自然的規律。這種荒蕪並非是衰敗和凋零,而是一種生命的自然迴圈和寧靜的生長狀態。詩人透過對這一景象的描繪,傳達出對自然本真的欣賞和對簡單生活的追求。在這看似平凡的場景中,蘊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