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
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賞析:
一、原文釋義:
寶塔宛如從地下泉湧而出,孤獨而高聳地矗立,直入天宮。登上塔頂,彷彿超脫了凡俗的世界,那盤旋而上的蹬道,好似盤繞在虛空之中。它如此突兀地聳立,威壓著華夏大地,雄偉峻峭的姿態猶如鬼斧神工般令人驚歎。四角高聳,竟能遮蔽白日的光芒,七層的塔身直摩蒼穹。向下窺視,可以用手指點那高飛的鳥雀;俯身傾聽,能清晰地聽到迅疾的風聲。連綿起伏的群山仿若洶湧的波濤,奔騰匯聚,好似朝著東方湧去。青色的槐樹排列在筆直的馳道兩旁,宮殿館舍是何等的玲瓏精巧。秋色從西方悄然襲來,蒼茫之色瞬間佈滿了整個關中大地。五陵北原之上,從古至今,一直籠罩在一片迷濛的青色之中。那清淨的佛理是可以領悟的,善緣也是我向來所尊崇的。我發誓將要辭官歸隱,覺悟的大道能夠給予我無窮的益處和智慧。
二、詩篇背景:
詩人岑參,身處大唐的繁華與喧囂之中,卻在內心深處懷揣著對人生真諦的探尋和對塵世紛擾的超脫渴望。在那個特定的時刻,他與高適、薛據一同登上了慈恩寺浮圖。這座高聳的佛塔,不僅是一座建築的奇蹟,更是詩人心靈的寄託和思考的起點。當時的社會,儘管繁榮昌盛,但也充滿了各種複雜的矛盾和壓力。文人志士們在追求功名利祿的道路上奔波,心靈常常感到疲憊和迷茫。此次登塔,成為了他們暫時逃離塵世喧囂,尋求內心寧靜和啟示的契機。在這高聳入雲的塔上,岑參俯瞰著世間萬物,思緒如潮水般湧動,最終凝結成了這首充滿感慨和思考的詩篇。這座慈恩寺浮圖,見證了無數的歷史變遷和人間悲歡,它的存在不僅是一種物質的象徵,更是一種精神的寄託。詩人站在塔上,彷彿站在了歷史與現實、塵世與超脫的交匯點,他的目光穿越了時空的迷霧,觸及到了生命的本質和宇宙的奧秘。
三、賞析分享:
1. 雄偉壯觀的塔景描繪:詩以“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開篇,這兩句以極其生動而富有力量的語言,將慈恩寺浮圖那彷彿從地下噴湧而出、孤然挺立直插天宮的雄偉氣勢展現得淋漓盡致。一個“湧”字,賦予了塔一種動態的生命力,彷彿它不是靜態的建築,而是有靈魂、有力量的存在;“孤高”二字,則突出了塔的獨特與超凡脫俗,它獨立於天地之間,高聳入雲,讓人望而生畏。“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進一步強調了登塔時那種超凡脫俗的感受,彷彿登上塔頂就離開了塵世的喧囂與紛擾,進入了一個空靈的境界。那盤旋而上的蹬道,如同蜿蜒在虛空中的巨龍,給人一種神秘而又奇妙的感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則以誇張和形象的手法,凸顯了塔的巍峨壯觀對整個華夏大地的震撼和威壓。“突兀”一詞,生動地描繪出塔的突然聳立和驚人高度,“壓神州”則進一步強調了其氣勢之雄偉,彷彿能夠鎮壓整個大地;“崢嶸如鬼工”更是將塔的奇特形狀和精湛工藝比作鬼斧神工,讓人對其建造者的技藝和智慧讚歎不已。在這部分描寫中,詩人透過獨特的視角和生動的詞彙,不僅讓讀者看到了塔的雄偉外觀,更感受到了它所蘊含的強大精神力量和震撼人心的美感。
2. 高遠遼闊的視野呈現:“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