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楊繡枝跟楊老太把泡好的黃豆挑到了豆腐房,也就是上個月做粉條的粉房,套上村裡的小毛驢開始推磨。
折騰了差不多快兩個小時,總算是把黃豆磨成了生豆漿。
接著就是把磨好的生豆漿用布過濾,煮生豆漿,然後就是點豆腐腦,再把豆腐腦一瓢一瓢的舀到做豆腐的模子裡。
用大石頭壓上三個小時後就做成豆腐了,用刀劃開就成了一塊塊豆腐。
“唉!這年月,吃個豆腐真不容易啊!”楊繡枝不免大發感慨。
這還沒完,一家人齊動手要開油鍋炸東西了。
楊志剛兄弟倆負責剁肉餡,剁魚塊。
最先炸的是豆腐,炸豆腐泡,豆腐丸子。
打了兩頭野豬,雖然送出去不少,又醃製了一些臘肉,但相比往年,今年家裡算是過的個肥年了。
於是楊繡枝決定給孩子們炸些肉丸子,魚丸子,還有炸肉段、炸大肉,炸魚塊。
從中午一直炸到半夜,三個孩子熬不住早早就睡下了。
二十九這天,楊繡枝找理由去了縣裡一趟,她要弄些年貨回家,有寫春聯剪窗花的紅紙,過年放的鞭炮,有孩子們過年的零嘴,還有答應楊老漢的燒刀子和茶葉。
到了大年三十這天上午,楊老漢帶著兩個兒子在大門口豎起燈籠杆,杆子上貼有“太公在此”,上面再掛上紅紅的燈籠。
“太公”指的是姜子牙。
這裡面還有一個典故,話說姜子牙封完神之後,發現沒有自己的位置,就不得不站在門口的燈籠杆下。
這也意味著大門口燈籠杆下有姜太公把守著,一切妖魔鬼怪都不敢來。
今天男人們的事情也有不少,他們還要打漿糊貼對聯。
對聯是楊老漢親自寫的,家裡所有的門都要貼,大門邊的牆上要貼“出門見喜”,豬圈要貼“肥豬滿圈”,雞舍鴨舍要貼“雞鴨成群”。
楊老太坐在炕上剪窗花,剪一刀,剜一下,再一扭,一袋煙的功夫摺疊好的紅紙就在楊老太的手裡變成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小動物。
有在田間地頭辛勤勞動的農民,有在菜園子裡勞動的婦女,有生產隊耕地的老牛,還有正在吃青草的綿羊,登梅的花喜鵲等等,都瞬間在楊老太的手裡變得活靈活現。
白色的窗戶紙上貼上紅色的窗花,屋子裡頓時就感覺不一樣了!顯得溫馨又喜慶,濃濃的年的味道。
大門上還要貼上彩色的掛錢兒,貼掛錢有“門楣掛錢,財富滾成團的說法”,有招財納福之意。
在東北貼掛錢兒的習俗,都是過去大戶人家為顯富貴,常把大錢串起來掛在自己家裡;
而當時窮人為了表達自己的美好願望,就利用剪紙,把紙剪成大錢的樣子掛起來。
掛錢兒除了樣子討巧外,名字也頗為吉利,它象徵著富有,財源滾滾來。
當然,這只是人們嚮往美好生活的一個美好願望罷了!
掛錢兒一般長約二十八公分左右,顏色有很多,有大紅、粉紅、黃色、綠和藍等,圖案也很簡練、富有民間特色,樣式也不統一,大多是長方形。
掛錢兒的時候也有講究,貼的時候得按順序來,頭紅、二綠、三黃、四粉、五藍,而且每個門楣上只能貼單數,大多數貼五張或者三張,每一張的顏色不能重樣。
而且只貼最上端,其餘的部分隨風飛舞,不僅好看,等到颳大風的時候,掛錢兒會被大風吹落。
這時掛錢兒的使命算是完成了!因為掉錢啦!
不過過了正月二十五,掛錢的使命已經完成,這個時候就要把沒被風吹下的錢兒撕下來,這叫見好就收。
如果不這樣,招進家裡的財和福又會被風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