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5部分

是不錯。

錢惟昱和蔣潔茹二人,則是斟茶在一旁細細觀摩,輕聲探討切磋。

這些器械中,屬於漢人常用的,有織綾出帛的樸實正統,也有提花織錦的極盡精巧;既有用黃麻葛莖搗纖後捻挑併線的紡錘紡輪,也有腳踏繅絲的單人小車。

與之相比,黎族女子所用的紡機織機式樣實在不能算多,而且和漢人的器械也頗有相通之處。那些棉紡的器械,大多是分別從漢人慣用的絲織和麻織器械當中擷取眾長而來。

棉紗的紡線機器漢人雖然沒有,但是實則和黃麻葛莖的並條捻線紡車相若彷彿。只是黃麻的莖纖維不如棉花那般纏綿拈連、而單根纖維的長度卻比棉纖維長,所以並條的工藝略有不同,黎人使用的時候,稍微改進了並條的給進工藝結構、並且解決了一些直接套用麻葛紡線器械時棉條容易斷頭的技術難題罷了。

總結地來說,如今漢人和黎人的紡線工藝,無論是棉線還是麻線,最高生產率的方式,便是用腳踏板轉動紡輪紗錠、一輪拖三錠的腳踏紡車了——

場內也還有兩臺生產速度更慢的,一種是直接手持單個紗錠卷繞,連紗錠軸都沒有的簡陋生產方式,那是秦漢時候的落後工藝,如今早該淘汰了。只是為了展示陳列、以供對比,所以才有一個侍女操作著這種落後的東西展示給錢惟昱看。

另一種是手搖紡輪,原理和腳踏板往復踩踏相當,只是卷繞和紡線速度慢一些,好在體積小巧、結構簡單,紡機本身成本較低。機器成本的高低這一點,或許在追求工業生產效率的大資本家眼中不是什麼問題,但是在小農經濟的家庭手工作業中,還是很重要的;有許多民婦不是不知道踏板三輪紡車效率高,但是普通民家家無餘財,多出那麼幾錢銀子買一個好的紡機,本身的初期投資成本就不是很容易接受的。加上民間開工率不一定足夠多,女人的勞動力在這個時代又不值錢,所以很多民婦寧可選擇每年多花那麼十幾天的勞動力去紡線,也不願意多掏幾錢銀子買好一些的紡機。

織布階段的器械當中,織棉布和制綢緞的器械都有單人織機和多人織機之分,一般來說兩到三人配合地大織機生產效率高一些——比如說,一臺雙人織機,比兩個女工各自操作一臺單人的小織機,每個時辰織出的布匹綢緞面積,還要大上兩三成。黎族人的棉布織機技術上的優勢只是在於提花,也就是以更少的工時織造出有兩三色花紋的布匹。如果織造純素色的布料時,黎人的棉布織機相比漢人的絲綢之機完全沒有生產速度上的優勢。

經過一番比較,錢惟昱和蔣潔茹初步判斷出來:此前真正困擾漢人對棉花纖維織布利用的,其實是紡紗之前的棉花預處理階段——如何把團裝的棉花進行抽絲剝繭一般地纖維拉伸,如何去除棉桃中的棉籽和其他非纖維性的雜質——這些,漢人女工們原本缺乏趁手的工具,但是黎人帶來了攪車和椎弓等物,可以實現這些工藝。

攪車是一種形似後世給稻穀和小麥脫粒(把穗子和莖稈脫離開)的工具,只是加上了盛載棉堆的車體。椎弓麼,便是彈棉花的弓了。這些東西從技術含量上來說,都是一點就透的東西,任何一個工匠只要看了圖樣,便可以直接依葫蘆畫瓢批次製造出來。

……

錢惟昱觀摩了半晌,也問了不少問題,還和蔣潔茹討論了一番。得出“如今的紡織機械哪怕吸收了黎族的技術之後,對生產效率的改良效果依然不大,唯一的革命性改變,只是可以把棉花這種原本沒有充分利用的作物給利用起來。而且黎人機械地可仿製性太強、一旦傳入中原後,被各國山寨的可能性非常大”的結論。

這個結論讓錢惟昱著實有些頹喪。看來依靠現有漢族、黎族之間的技術交流、取長補短還是不夠的。要想把紡織業做成吳越國,至少是中吳軍節度使新的經濟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