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會捐款呢,你家老帽兒才捐了一百塊,特摳門。”
身後那哥四個都有點發愣:一百塊,可不少了,到底是首都啊,就是有錢。
街坊住著,知根知底,都曉得老帽兒這兩年發達了。
劉青山就笑:“蔡大媽,等回頭我好好說說老帽兒師叔,一點也不積極。”
一邊說,他一邊從大提包裡拿出來兩袋兒黑木耳,一人分了一袋:“這是從老家帶回來的,都是山裡採的,比市面上的好。”
“哎呀,小劉,那就謝謝您啦,這兩年,可沒少跟著沾光呢。”
這話倒是不假,魯大嬸為人隨和,跟街坊鄰居處得都好,經常給點土特產啥的嚐嚐。
兩位大媽樂呵呵地收下,然後那位蔡大媽就蹲在提包跟前:
“小劉啊,你這山貨最正宗,上次我有個老姐妹在我家吃飯,一個勁誇蘑菇好吃,託我幫著買點,可是買不著啊,你就幫幫忙,賣給我幾斤。”
另一位大媽也拿起幾袋猴頭:“我兒子要調動工作,說是給領導送點禮,那位領導就得意這口兒,小劉你無論如何也得幫大媽這個忙。”
眼瞅著,周圍又有一些大爺大媽朝這邊圍攏過來,劉青山也趕緊撤退:
“您二位回頭去我家,我這也是給親戚朋友捎過來的,不大富裕。”
大夥兒都是一個衚衕住著,你要錢吧,這東西還挺貴的,也沒有不收錢的道理,還是趕緊閃人吧。
那兩位街道大媽心領神會,索性連贈送的木耳也一起放回去,不然要是拿在手裡,跟街坊沒發解釋。
蔡大媽還朝趕過來的人群擺擺手:“人家都是給親戚帶回來的,不賣不賣。”
五個人拎著東西,腳底下加勁兒,鑽進衚衕,其中一個叫閆波的,嘴裡還嘟囔一聲:“哎呀媽呀,這咋還跟做賊似的。”
“老闆,這些山貨挺受歡迎的,怎麼不找個門面,專門售賣?”
盧方腦瓜確實挺活泛,很快就想到這茬。
盧亮別看長得五大三粗,卻心思細膩:“當然是供不應求唄,這些山貨都是出口創匯的,誰還轉內銷啊?”
他在夾皮溝住的這幾天,打聽出來不少情況,知道這些山貨的真正價值。
當時所謂的出口轉內銷,也是深受老百姓歡迎的一種營銷方式:能出口,證明我這商品是好東西,老外都喜歡。
然後在國內銷售,價格自然要高一些。
劉青山點點頭:開山貨店嘛,也不是不可以。
雖然說現在夾皮溝的產品,出口創匯搞得紅紅火火。
可是隨著周邊村鎮不斷加盟,產品必然越來越豐富,搞不好就有過剩的時候。
如果早一些在大城市開設山貨店,把夾皮溝山貨店的牌子一掛,先打響品牌。
等到幾年後,國內消費水平上來了,應該也是一條好路子。
再不濟,在大城市還能存幾個大門面呢,就當投資房地產了。
正好鄉親們手裡的閒錢,也能派上用場。
一路走到家門口,劉青山心裡就已經盤算好了,直接把這事交給盧方和閆波負責,先叫老帽兒師叔領著他們找門面。
剛到家門口,身後就傳來車鈴聲,只見老帽兒師叔騎著三輪,拉著魯大師,也正好到家。
“青山回來啦,打個電話啊,好去接你們。”
魯大師撇腿兒下車,嘴裡親熱地招呼著。
老帽兒則咧開大嘴笑道:“老魯你少說便宜話,敢情不是你蹬車。”
嘻嘻哈哈幾句,劉青山互相介紹一下,便一起進院。
魯大娘也從屋裡迎出來:“青山回來啦,又拿這麼多東西!”
進了屋,盧方他們把身上的棉服脫